• 欢迎访问北京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北京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北京教育考试院www.bjeea.cn为准。自考学习中心

联系我们:  18102081730

距4月自考考试还有112

距10月自考成绩查询已经开始

所在位置:北京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北京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6-26 12:11:34   来源:北京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如有想要获取完整版押题资料

可咨询【点击了解

《传播学概论》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总类以及人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2.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3.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之为大众传播学。

  4.传播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有商业、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20C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代表:传播学“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学5W公式的创始人,从宣传的角度出发,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等理论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斯拉姆: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的开山鼻祖

  6.传播学的研究流派

  (1)经验学派:也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涉取营养,将传播定位于一种行为,视传播为人们互相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也被约翰-费斯克称之为“过程学派”。是运用经验方法来分析社会想象的社会科学学派。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严格的控制与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字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社会科学的研究规的主要表现:(a)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b)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c)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实证传播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的13项里程碑项目,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的效果。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佩恩基金研究”是第1个真正的传播研究,20c20年代首次将统计方法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容分析、受众研究等产波研究方法开始成型。普林斯顿大学对《火星人进攻地球》引起受众恐慌的效果研究,使得容分析与田野调查方法得到实际的应用。

  (2)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近代欧洲兴起的一种研究学派。又被费斯克称为“符号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3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7.学派的主要代表有:

  (1)法兰克福学派:1922由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第1代学者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学者:本雅明、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莫利、费斯克但呢个,从

  绪论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传播学概论研究容来看,文化研究学派讨论最多的是“再现”问题,形成了二元论的研究倾向,阶级,性别,种族等研究领域渐渐定型。在方法上,

  由于社会学学者的加入,文化研究学派也吸收了实证方法,最为突出的是“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3)政治经济学派:是英国影响较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支。代表:默多克、戈尔丁、威斯特嘉特、奥利弗-巴勒特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2个方面问题:第1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的结构;

  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提出传播媒介也在“制造受众”的看法,代表人物:达拉斯-斯迈思指出:媒介活力大小的根源是受众的多寡在其作用,因此他提出受众商品化的观点。

  (4)多伦多学派:北美具影响的一个批判学派。诞生于20c60年代加拿大。创始人:麦克卢汉和英尼斯,追随者有科克霍夫等。该学派的研究兴趣大多集中在对媒体功能的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的分析上。

  3个阶段:20c30年代之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后到60年代。

  8.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法、批判研究法。实证研究式:始于孔德的实证哲学。

  9.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式式概念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分为阐释研究式跟批判研究式。

  多元式:发现式-常用的方法有:容分析、田野调查、控制实验、语义分析

  阐释式-常用的方法:民族志研究,交谈分析,话语分析、修辞批评等

  批判式-常用的方法:批判的名族志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

  10.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实证研究的步骤:

  a.参阅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b.提出关于课题的假设或要研究的问题

  c.设计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d.设定问题

  e.搜集相关的资料

  f.分析和说明研究成果

  g.用适当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h.必要时进一步重新研究这一课题

  (2)传播学研究步骤:

  a.研究论题的选定

  b.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

  c.文献探讨

  d.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e.调查与实验设计

  f.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

  g.资料分析和解释

  h.重复实验

  (3)西方传播学界研究方法

  a.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一种对传播容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一般步骤是:选择、分类、统计。

  特点:材料易获得,费用较低。

  b.实地调查法(FieldSurvey)由部分求证整体的研究方法。有称田野调查法。

  步骤:1.确立研究课题2抽样设计3问卷设计4手机资料5统计、分析资料

  实例:民意测验,民意调查

  c.控制实验法(controlledexperience):最古老的方法。特点:对研究众的自变量(即假设的条件)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应变量(预期的结果)实验的控制:包括

  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实验的比较,一般步骤是:假设效果

  -抽样学者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11.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新闻学产生于19C末20C初,传播学成型于20C40年代。

  差异:

  (1)研究风格: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

  第1本新闻学著作就是舒曼(美国)

  1903年撰写的《实用新闻学》

  (2)研究对象:新闻学窄于传播学。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记者、编辑、通讯社等,其重点是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工作;传播学除了研究报纸、广播、电视之外,还要研究书刊、电影、录音、录像等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

  (3)研究容:新闻学侧重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容外,还把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其他各种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容。

  (4)研究方法:新闻学通常从新闻理论出发,对新闻工作的实践加以考察、分析,通过大量的新闻现象的归纳、推理,去判断某一事物的性质,主观色彩较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比较多,由于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他往往可以将这些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传播研究中。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综上所述,传播学研究所有的信息传播现象;新闻学则主要关心新闻传播,

  围稳定而且狭窄。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跟新闻写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关系。

  (美国-J.B.霍本)、“交流说”(美国-J.露西&G.安德鲁)、

  “劝服说”、“反映说”、“互动说”等。

  2.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其涵包括5个方面:

  (1)传播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

  (2)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

  (3)传播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等

  (4)传播是社会性活动,传播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传播活动是构成社会群体的要素

  (5)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主要由于地理因数,产生了各民族部的自己传播体系,文化。

  3.传播与社会规:社会规是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之总和。社会行为则是个人之见互有影响的行为。反过来说,传播是形成社会规的必要途径。

  4.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1)传播促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传播所导致的社会文化的交融最明显的表现是文化的同化现象。(2)传播对文化发生作用的另一种表象是文化的变形。

  (3)文化传播的接收方对文化变形的影响也很重要。

  5.传播与经济:无论何种形式的传播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经济条件;传播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6.英国-奥格登和里察兹合著《意义的意义》把语义思考从哲学的圈子里独立出来。

  将语义思考正真大众化的是美国的科尔西布斯基。他把语义学称为“一般语义学”。《科学和精神健康》。

  7.一般语义学所提到的语言特征是:

  1)语言是静态的,真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事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事实是具体的。

  8.传播的语言类型:

  (1)按照表达层次的分类;美国-查尔斯-莫利斯1946《符号、语言和行为》

  a.语言是标志性的表达,

  b.语言是评价性的表达,

  c.语言是惯例性的表达

  d.语言是发展性的表达,即依据一贯对事物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作出取舍的语言表达。

  (2)按照叙述方式分类

  a.报告-是一种可以查证的叙述,它不包括推论和判断的成分,

  b.推论-是从已知推测未知的一种叙述。c.判断-是对人、事或物表示赞成或不赞成。

  (3)按照语言功能分类: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调查》

  (4)按照句子的类型分类: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a.传播消息-报道性功能

  b.表达感情-表情性

  c.指导行动-指导性

  9.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表示某种意思。符号不仅仅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的存在与否,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符号是传

  1.传播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共享说”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播最重要的工具。

  10.现代符号学理论创始人:

  (1)索绪尔的符号观:索绪尔,欧洲学派的创始人,认为符号由2部分构成:能指

  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形式,表现为一种文字、声音或是图像,这特定的文字、声音、图像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所指则是那个被联想到的具体事物。

  (2)皮尔斯的符号观: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其大贡献在于划分了能指和所指,并认为二者的连接是任意的,不自然的,可变的。符号的“任意”特性是人类语言的核心。他将符号划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指征符号。

  11.符号的意指形式主要表现为声音形式、形象形式和文字形式。

  12.符号学理论最早是由

  19c皮尔斯提出,其把符号学定义为符号、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13意义理论研究,具代表性的为符号互动论。代表任务约翰-杜威,其认为意义的研究

  包涵3个层面:意义的参照面、意义的经验取向、意义的语言使用取向。对应形成3个学派:象征性理论学派:认为符号意义就是阐释人如何用符号来描述事物。

  代表人物:查兹和奥格登,

  3要素是符号、指示物、人的思维或参照。

  经验性理论学派:认为意义的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代表:卡西尔使用过程学派:认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关于什么是意义的答案,

  代表:

  维特根斯坦&奥斯汀。

  14.互动理论研究:创始人:20c初美国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此研究分为2个学派:

  芝加哥学派:代表:布鲁默

  衣阿华学派:代表:库恩&寇奇

  库恩的3个概念:“命名”、行动计划、“方向性他人”。

  15.传播的基本要素(9个):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收传者、讯息与通道(这5个基本要素),还有编码、解码、反馈、效果。

  16传播的情境有四种基本类型:

  (1)物理环境的(2)社会关系的(3)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人们的传播行为

  (4)时间因素的。

  17.编码: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编码,也称制码。

  解码:当我们把传播者传出来的语言、显像、体姿等符号再转变成思想、概念、理念的时候,这个过程即为解码过程,也称译码过程。信息的发出者为编码者;信息的接受者为解码者。

  18.噪音:西方那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播的任何事物都称为噪音。推广而言,噪音的围也可包括来自心理因素的干扰。

  19.经验围:指人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民族心理、信仰、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

  20反馈: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反馈的形式:听觉的、触觉的、视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

  21美国-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4个要素:四个W谁who,说什么says what,对谁说to whom,

  具有什么效果in which channel。

  22传播模式研究的意义:

  (1)传播模式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将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

  (2)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播过程未被发现的容,即传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预测传播过程和效果的依据。

  (3)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23.传播的基本模式:最早提出的是亚里斯多德线性化的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斯拉姆模式、守门人模式--强调步骤和要素循环化的模式:奥斯古德与斯拉姆模式、康斯托克心理学模式—强调传播的动态过程

  24拉斯韦尔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通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控制分析,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意义:显示了早期线性传播莫斯的典型特性,把传播主要看作是一种劝服性过程;

  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反馈要素,忽略了传播者的分析。

  发展:格柏纳的传播模式特点:可以根据所描述的不同的传播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形式。

  26.申农-韦弗模式,

  提出“传播数学理论”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突出传播的3个层面:技术层面、符号的的语言层面、受传者的反应层面。

  意义:为人们展示了5个传播要素,强调了噪音的负功能,为精确地研究传播过程提供了手段。过于机械,忽视了信息的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忽略了人的功能性因素。

  发展:德福勒模式

  27.丹斯的螺旋形模式:传播过程是向前发展的,今天的传播容将影响到以后的传播的结构和容。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

  28.纽科姆的ABX模式:三角平衡模式互向模式:特点:注重人际传播货群体间的传播,即注重双向和相互作用的传播,强调在任何研究中应同时包括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受者这3个要素。注意传播环境的动态性。

  依赖媒介的传播:间接的传播,电报、、信件、电视等

  6.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播的直接性

  (2)获得反馈的机会多-灵活性,特有(3)传播的规模较小

  (4)传播的围容易控制

  7.人际传播的模式:有反馈的面对面传播&无反馈的直线性/单项传播

  8.奥斯古德-斯拉姆模式:高度循环性的模式。

  9.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情感因素

  (2)个体差异:a个体客观差异(性别、年龄)b.个体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能力,世界观、人生观、理解、抱负、信仰等价值体系)c.时空因素

  10.组织: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合作的成员,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努力工作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分为民间组织和政府组织

  11.组织传播是组织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目的:稳定组织成员,应付外部环境,维持组织生命。

  12.组织传播的特性:

  (1)很强的组织性(2)联系着管理科学(3)联系着公共关系学

  13.组织传播的形式与技巧:

  (1)会谈(2)会议(3)文件

  人类传播的主要类型

  1.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即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2.人的在传播具有心理学特性。在传播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在传播的过程和特点:认知、分析、推理、判断的循环往复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是同一个人。

  3.对在传播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人的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

  4.人际传播:即人与人的传播。

  广义:指的是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

  狭义:指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又称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广义的人际传播有两种形式:

  不依赖传播媒介的传播:直接传播,谈话、演讲、上课等,14.文件在组织传播中的特性:a.指导性和实用性,b.有序性

  15.公众:法国

  G.达尔德创造,是指有着共同感兴趣的目标,为着某些共同的目的而自然

  聚集的人群。

  16.公众传播:指的是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传播活动。具传播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演讲。

  17.西方演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18.演讲的四种类型:

  (1)即席演讲:也叫即兴演讲。是指没有任何预先的准备,在偶然或临时的场合,演讲者根据当时需要,简单构思而进行的演说。

  (2)自由演讲:是指那些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某个方向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问题已经烂熟于心,并且对演讲方式也很熟悉的人,在演讲前只需把演讲容在头脑中稍加整理,即能滔滔不绝演讲的演讲方式。

  (3)脱稿演讲:是指演讲者专心对杆件的记忆,在演讲时放弃稿件的演讲方式。

  (4)看稿演讲;是指演讲着以读稿的方式发表的演讲。

  19.受众的态度是决定演讲者反应的一种有力因数。

  20.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吸引注意

  -保持兴趣

  -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21.受众的类型:流动性的受众

  -相对稳定的受众

  -选择性受众-协同性受众-组织性受众

  22.美国学者韦弗的收听模式:刺激

  -选择过程

  -寻找记忆存储-认知-反应货存储

  23.有效收听的障碍:

  (1)对传播容的心理预设

  (2)抓小放大(3)放弃有关信息(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

  的快慢差异(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表达方式上

  24.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行为。

  25.大众传播的特点:(1)有媒介(2)受众多而无组织性

  (3)不易获得反馈(4)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5)传播者有组织机构

  26.大众传播的功能:

  (1)认识功能(2)宣传功能(3)教育功能(4)娱乐功能

  (5)商业化功能:体现:通过广告来维

  持运转,有偿服务。

  1.信息是客观的,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申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2.信号与符号的区别:

  相同点:都具有“指说性”都是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都是通讯不同点:1)信号(signal)活动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而符号(symbol)则是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符号,就没有历史。

  2)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所掌握,而符号却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

  (最明显区别)

  3)符号是人类所独有的。

  4)信号所处理的是个别的、不关联的、零星的表像或感觉,而符号所处理的是成系统的彼此相关的表像、感觉我概念。符号的抽象程度高于信号。

  3.编码:我们把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

  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4.解码:与编码相反,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就称为译码或解码

  5.讯息:我们把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份电报或一资料图表称为一份讯息。Message

  6.信息:把它们所要表达的容称为信息。Information

  7.信息与讯息是容与形式的关系,容不能脱离形式而存在,容起决定作用。

  8.提取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要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容的讯息;

  其次要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最后是信息的还原传播与信息

  9.信息源: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

  10.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称为信息量。用公式表示,即I=-log2P

  11.信息与新闻的异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而信息则是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容。

  相同点:信息和新闻都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真实性、指导性、客观性。

  不同点:新闻是公开发表的,信息有些是不公开的;

  确定了的事实不能算信息,但可以是新闻;

  新闻要求让一般人能看懂,信息有时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新闻传递必须依靠大众传媒,而信息可以通过任何途径传递。

  信息量大的事件往往具有新闻价值。信息量小的事件往往不具备新闻价值。

  1.印刷媒介的发展:

  B.C4000,古埃及人创造了雕刻文字,

  B.C.3000,美尔人创造了xie形文字。

  中国,象形文字东汉时蔡伦-造纸术宋代毕昇,活字印刷术1403朝鲜发明了铸造金属活字15c德国人戈登堡发明了印刷机

  第1本印刷机印出的书:胡安-巴布洛、墨西哥《基督教简明教义》历史上的印刷媒介主要指报纸、书籍、杂志3种

  2.报纸的发展历史:

  1536年意大利威尼斯《公报》(Gazetta)-世界最早的报纸

  1609德国最早的定期周报

  1622英国定期周刊《每周新闻》

  1631法国定期周刊《法国公报》

  1690美国首次出现日报《国外公共事务》

  1702英国第1份日报《每日新闻》伦敦

  1791年美国颁布了《联邦宪法》与《修正案第1条》将言论自由列入法律保护的围之

  1823年“银板法照相术”将照片印上报纸,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诞生了。

  美国人本杰明/戴《纽约太阳报》第1份廉价报,也称便士报

  普利策《世界报》首开报纸刊登彩色连环画的先河。

  黄色新闻:为了能引起读者注意而进行大肆的夸、渲染等编排方法的报纸。

  3.图书等印刷媒介的发展历程:

  图书除了提供信息、教育、娱乐等功能外还有一个功能---盈利

  4.电子媒介的发展:(第三次革命)

  丹麦-奥斯特:电产生磁

  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定律

  英国-马克斯韦尔:无线电之父

  德国-赫兹:发明了测量光波及电磁波长的科学方法

  1844-美国-莫尔斯:发明了有限电报,开了电信新闻的先河

  1896-意大利-马可尼: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

  5.1920-8.31美国底特律8MK试验电台广播了世界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1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想当地政府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世界上第1个正式的广

  大众传播的媒介播电台。

  6.现代电影诞生的日期:

  1895.12.28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公映电影。

  7.1936年bbc在伦敦建立了世界第1座公众电视发射台。

  1985中国的第1座电视台成立-电视台

  8.世界通用的主要电视制式有

  3种:美国的NTSC制式,德国的PAL制式,法国的SECAM制式。

  9.新的电子媒介: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可视、卫星有限电视网络等。

  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就是把信息用计算机网络加以传播,这一网络将每个家庭、每个工作岗位都连接起来。

  1994,美国克林顿提出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升格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从而开辟了全球互联网时代。

  10大众传播旧媒介指的是传统的印刷媒介及旧的电子媒介。

  11.印刷媒介的种类:报纸、简洁明了,时效性强;价格低、携带方便。

  书籍、信息量大杂志:分为一般性杂志、专业性杂志、政论性杂志。

  12.印刷媒介的特点: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

  关信息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13.传统的电子媒介主要指:

  电影:一种运用电影胶片记录信息的传统媒介,特点:视觉性、逼真性-最显著特征。

  广播:一种以电波传递音讯的一种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1)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

  (2)声情并茂(3)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时间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电波传送节目,不仅传送声音,还传送图像。

  特点:(1)最基本特点:视听兼备

  (2)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3)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14.传统的电子媒介的主要特点: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

  15.大众传播新媒介: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可视、卫星有限电视网络等

  16.新媒介的特点:1)受众的自主性高(2)服务条件现成

  3)传递手段科学

  4)传播速度快捷

  5)互动性强

  6)虚拟性的影响大

  –世界上第1位虚拟新闻主播教安娜诺娃

  2000.4.19在网上亮相

  17.网络媒介的显著特点:

  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2)从传播的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

  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

  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6)信息的真伪难辨,错误信息带来的损失巨大

  7)使人们缺乏各种实践,带来能力下降

  8)情感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漠

  9)不良信息(黄色信息、迷信容)对社会、家庭,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恶劣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的

  5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施拉姆发展完善:(1)“守门人“功能:大众传播媒介一旦发现什么情况就会立即报告给大众,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来及

  时、充分地适应社会环境。

  (2)决策功能-不断对重要社会问题发表观点、意见‘唤醒社会大众的注意3)教师功能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19.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19.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容的文化样式。

  20.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

  (1)就产生的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动机,由此产生的文化具有商品性而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特性。

  (2)就情感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情感必然带有虚假色彩

  (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模仿性、模式化是其存在的总的倾向。

  21.大众文化的特点:

  (1)数量上可以大量复制

  (2)能在较短的时间广泛传播

  (3)辐射的围广,可以跨越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多种障碍。

  22.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1)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2)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复制与传播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3)大众文化在客观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容和形式

  23.大众文化的负功能:

  (1)大众文化取代了民俗艺术或高级艺术

  (2)广告是促使民众接受大众文化的主要力量,大众文化必将会带有广告性质

  (3)民众的审美标准,总是低俗不雅,偏爱低级趣味,结果是“劣弊逐良弊”

  ,打击高级文化

  (4)大众传播媒介一味提供娱乐消遣,使人更加愿意逃避现实世界。

  24.大众文化的正功能:授予地位、加强社会规、维持现状、宣泄作用。

  25.大众文化的正负功能:

  (1)“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4)“动员“功能

  26.麦克卢汉与他的媒介“三论”:讯息论(核心和出发点)、冷热论、延伸论

  3本著作分别是:1962年《戈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4年《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7《媒介即讯息》。讯息论(核心和出发点)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而同其传递的具体容无关。

  冷热论:原则: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热媒介:那些提供“高清晰度”信息,不需要人的思维作过多的补充,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包括:广播、电视、书籍、演讲、报纸等。

  冷媒介:指的是那些提供信息不完备,留有许多供想象、思考、回味空间的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包括:电视、、交谈、讨论会等。

  清晰度概念在这里只得是信息的完整、丰富程度。

  延伸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面对面交流时五官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

  27.麦克卢汉理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大胆思考,富有创新意

  2)开拓了人们的媒介研究思路

  3)强调了受众在媒介接受中的作用

  4)积极地思考5)独特的思维方式

  6)不足之处:a.理论概念缺乏严密的界定和论证

  b.媒介概念混乱c.用文学研究的语言来论述传播学观点,直接影响了他的媒介理论的科学性。

  28.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媒介的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

  偏向空间的媒介:纸,现代报刊等印刷么接、、广播和电视不足之处:过于强调媒介的决定作用,而对于媒介所传播容却很少论及,而现代条件的媒介往往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兼有,很难做具体的划分。

  29.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梅氏理论的3个层次:情境论—对情境作传播学的界定;传播情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电子媒介所产生的情境。

  (1)批判地吸收传统的情境决定论

  (2)传播情境的影响和制约-不通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3)电子媒介促成情境合并:包含了3个层面的容:

  a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境合并,

  b.生活风尚的合并

  c.公私情境的合并。

  积极:这一理论摒弃了那种认为媒介在强大的受众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的观点,

  突出了媒介在创造情境中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不足:

  a.媒介情境论的出发点是社会情境决定人的行为,即情境决定论。而其忽视了在因素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b.其提出媒介影响社会情境最终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观点过于夸大了媒介在人们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其还极端地提出电子媒介能制约社会变化。都犯了片面化得错误。

  1.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容的归宿,同事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受众外延: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新传媒的观众(读者)等。

  2.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靶子论、缓冲体论、使用与满足论、亚文化群体论、受众商品论

  3..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美国-费斯克将传播研究划分为“过程学派”和“符号学派”霍尔的文本解码方式假说:3种解码方式/协商的解读/抵抗式解读。

  4.文化研究派的“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5.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

  (2)、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万分复杂;

  (3)、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这就决定了受众的“无组织性”;

  (4)、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性;

  (5)、受众在接受活动中其态度是积极的。

  6.关于受众的理论:个体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论。

  (1)个人差异论

  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率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核心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

  个人差异的存在,造成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德福勒把这些差异归为五种:

  (1)个人心

  理结构方面的;(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3)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4)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方面的;(5)文化素质方面的。

  (2)社会类别论

  它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受众按年龄、种族、、职业、居住区域等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一社会类别的人一般选择相同的媒介或相同的传播容,并做出相近的反应

  (3)社会关系论

  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组织或团体对于受传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影响力的存在。而且当某一组织利用某一媒介来批判、攻击另一组织时,

  被攻击的组织成员必将会排斥这一媒介。在不甚严重时,被攻击的组织就会对传媒的不同意见做出解释,以消解对方宣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4)文化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能够对受众产生很大的影响,足以使受众产生新的观念,并按照媒介所树立的文化道德规行事,接受信息,并以此对信息进行是非判断。

  7.受众在选择媒介与信息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1)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指出了“预期能获得的报偿”与“需要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反比例关系.选择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

  (2)克拉伯的三种选择性心理特点:

  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选择性理解、受众对信息从自身的立场,利益出发所做的理解,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选择性记忆:受众对强烈刺激自己大脑的信息,或感兴趣的信息容加以记忆,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未对自己大脑形成刺激的容则加以排斥、遗忘。

  (3)柏勒逊于1945年对报纸读者的阅读动机研究,主要有

  a.要了解公共事务的信息及其解释

  b.要从报纸上寻找到有关日常生活的信息

  c.为了娱乐消遣

  d.为了社会声望

  e.为了作“替代式”的社会接触

  f.阅读报纸本身被人们视为“一件好事”

  g要维护安全感,所以要读报

  h.读报已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习惯行为。

  (4)赫尔佐格对广播剧收听妇女的研究,表明妇女收听的三种动机:

  a情趣上的解脱;b替代式参与;c日常生活的参与

  (5)受众对媒介与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原因:

  a.习惯作用、b.易得性、c.一致性、d.遵从心理、e.实用意图,其中,abd是受众选择性接触中被动的一面,ce是主动一面。

  8.反馈是指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给传播者以供参考

  9.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反馈的

  6个特点:代表性、间接性、延迟性、累积性、收集活动机构化、量化

  10.受众反馈的类型:

  (1)受众的主动反馈:产生于一个或多个受众试图将他们的观点或建议传达给大众,这种反馈,媒介成为他们自己受众所原创出的信息的接受者。

  (2)媒介调查反馈:即媒介必须自己采用一定方法去获取受众信息。这一反馈的原动力来自媒介组织本身。

  11.受众主动反馈与媒介调查反馈的区别:

  (1)受众主动反馈一般不具有代表性

  (2)受众主动反馈的信息直接被媒介组织接受。

  (3)受众主动反馈更关乎性质而不是数量。

  (4)两者的共同特点:具有延迟性。

  12常见的反馈方式:

  (1)致编辑的信:报纸杂志的读者的主动反馈的主要形式。

  (2)ABC:adu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

  (3)受众总体数据:分为主要受众,次要受众。

  13.受众调查的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容和形式的反应。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14.受众调查的类型:

  (1)、受众来函、来电,短信、电子

  (2)、综合调查

  (3)、专题调查

  15.专题调查的常用方法:

  (1)当面访问法

  (2)询问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5)网络调查法与手机调查法

  16.民意测验是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的活动,是政治的产物。

  17.民意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

  (1)首先,大众传播媒介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重要渠道,是体现民意的最重要的通道;

  (2)其次,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培养人民的参政意识;

  (3)最后,大众传播媒介在民间发挥政治作用过程中起监督和保障作用

  18.民意测验的作用:

  民意测验时真正政治的试金石,

  是公共关系的活动,让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

  切。

  19.舆论即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最早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克-赫尔提出。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德国女传播学者尔-纽曼提出。

  舆论的特性:公众性、公开性、批判性、倾向性、权威性、压制性。

  20.大众传播在舆论行程中的作用:

  首先,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制造机器;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最终是社会舆论的代言人;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

  最后,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

  21.传播媒介控制舆论的具体方式:选择控制、渗透控制、直接控制。

  选择控制:选择大量能证明意见正确的事实加以报道,与此同时,有限制和控制对这一意见不利的信息。

  渗透控制:指在舆论尚未形成以前,对某些敏感容加以试探的透露或巧妙的透露,阐明自己的观点,批判异己观点,

  从而发挥其影响

  1.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1阶段,1935年至1955年,“魔弹论”阶段。认为传播媒介威力无比,是可能的;

  第二阶段,1950年至1960年,“检验效果论阶段”认为大众媒介极难改变一般人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论证效果论阶段”采取折衷的立场,比较客观地看待媒介的传播效果,即既承认媒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强调他它并非通用。

  2.属于劝服研究的有:通用效果论、两级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1)、通用效果论

  主要指的是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

  应”论,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巨大威力的观点。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魔弹论流行于本世纪20年代,是被第1次世界大战战国双直接控制: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发表言论,力以左右公众意见,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方宣传机械所培养,为后来的法西斯宣传而极度增大的。代表人物:斯拉姆魔弹效果的产生所需条件:

  a.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的后盾

  b.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无其他信息来源。

  c.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2)、有限效果理论与劝服效果研究劝服效果的研究有

  2大主要流派:一是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意见领袖”

  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罗杰斯二是耶鲁学派:“传播与态度变化研究”霍夫兰有限效果论的产生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调查中发现,

  大众传播对于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其实很小,从而破除了媒介威力无比的神话。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还发现,信息不是简单地直接到达构成群体的孤立的受传者,而是通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再到达与“意见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成员的,这就是有名的“两级传播论”。

  3.适度效果论是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效果理论模式。适度效果论由美国学者赛弗林W.坦卡特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反映了70年代

  有关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研究的特点。它包括了以下系列研究:

  A信息寻求式;源于社会心理学中态度

  B使用—满足模式;C议程设定模式等。

  4.适度效果论与受众中心适度效果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效果理论模式。适度效果论由美国学者赛弗林W.坦卡特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反映了70年代有关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研究的特点。它包括了以下系列研究:

  (1)信息寻求式;源于社会心理学钟的“态度一致性理论”,关键词:心理固有的想象,现实的印象,寻求信息。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人对信息的寻求的行为上,

  把以往对大众传播受众受媒介影响的注意力转移向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积极行为。

  (2)使用—满足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反向的研究角度,一研究人们如何为达到某种需要的实现和满足而使用媒介,一改以往研究媒介如何影响受传者的思维方式。

  个人需求与动机-对于媒介的期待或选择其他活动-使用类型-满足-反馈。

  (3)议程设定模式:专门探讨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的一种模式,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代表人物:科恩。

  议题设定效果的模式:

  a知晓模式b显著模式c优先模式

  5.“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传播强效果分析

  代表:德国

  伊丽莎白-尔-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致性、累积性和普遍性,纽曼还据此

  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纽曼认为“沉默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免不了孤独,要消除孤独感就必然地接近主导观点。

  而大众传播在这一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大众传播的巨大压力下,保持沉默的人久而久之会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如同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的不足:

  1)忽视了参考团体的重要性

  2)过分强调受众惧怕孤独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

  3)惧怕孤独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存在差异,媒介对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4)受众中“多数意见”

  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量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类型应有程度上

  的差异。

  6.长期效果理论

  (1)德福勒提出的文化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众媒介透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了相关的印象,被强调的容所体现的文化行为模式往往具有引导性,媒介因而就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2)普曼提出的心理图像理论,认为媒介所发出的信息足以影响人们脑海中世界的固有图像。受众按照以前的信息来建构意象,这一现象他称之为“塑型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心理图像重造的方式:附加、重组、澄清。

  7.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主要有:知沟理论、涵化理论、议题设定

  8.知沟理论

  1970年美国学者提契纳、多诺惠和奥利安提出了“知沟假设”,基本容包括:

  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致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扩大。这一假设经验证扩充后,已与原来有所不同,所以被学界称为“知沟理论”或“知识鸿沟论”

  。

  9.教育程度是造成知沟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受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媒介类别影响)

  (1)传播技术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很容易处理各种信息,而受教育程度低者往往则相反。

  (2)信息存储量不同

  (3)生活圈子、接触面不同

  (4)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模式可以被操作

  (5)大众传播系统本身的性质是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服务的。

  10.“知沟假设“理论的修正(4种情况下智慧缩小不会扩大)

  (1)如果传播媒介所报道的问题足以激发整个社区的关注,那个信息可以超越教育水平的障碍呈现合理的分配

  (2)当社会冲突产生的时候,其中的一些问题经媒介报道后。可能缩小知沟

  (3)同质性、单纯的小社区比异质性、多元化的大社区更容易缩小知沟

  (4)就媒介而言,媒介不断报道某一事件,促使社会大众都来关注某一事件,则知沟可能因此缩小。

  11.对知沟理论的批评:

  (1)知沟理论完全站在传播者立场去考察所传播的信息对人的影响

  (2)知沟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传播的只是是不受限制的。它们也包含了态度和行为

  (3)知沟研究将信息接受差距限定在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过于简单化

  (4)信息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

  (5)知沟研究只在探讨受众是否知悉某一个主题,而没有探讨不同的受众对某一个主题的了解程度,应研究了解程度的差异,因为知道并不代表了解。

  12.对知沟理论探讨的意义:

  (1)知沟理论将实证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思路结合起来,将关心的层面由经济延伸到知识上,富有创新性。

  (2)虽然研究观念中带有很强的传播者中心的意识,但仍不失为极具人道主义襟怀的理论

  (3)知沟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知识成为一种社会压迫或是不平等来源的肯能性

  13.涵化理论

  亦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由格伯纳针对电视对受众的影响进行研究时提出。核心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

  14.电视具有涵化功能,其与其他媒介的不同表现在;

  (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2)电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3)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15.电视涵化理论的层次:

  (1)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的。

  (2)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是世界迥然不同

  (3)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16.“主流效果”研究:主流效果,是指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认同。

  17、受众难以摆脱负面影响的原因。

  (1)大众传播是一种长期的传播活动,在大众传播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必然“深入人心”

  (2)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兴的网络媒介创造了拟态环境影响大众

  (3)受众普遍存在的求知欲和娱乐欲望,致使受众吸收了一些不良因素

  (4)受众钟年龄层次低的儿童、少年是“无辜”者,因为其辨别能力低,而模仿能力高。

  18、传播所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1)造成受众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的改变;

  (2)导致个人心灵的封闭;

  (3)对思维习惯和判断能力的影响。

  19.大众传播对于社会风尚的不良影响。

  20、少年儿童与大众传播。

  21、大众传播对于受众鉴赏力的影响。

  22、传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

  (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

  (4)传播的容,一是影响人们的媒介选择,而是影响人们对某种信息的信服程度。

  (5)信息量的大小

  23、传播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要观点

  (2)团体规:分为畴性团体,也称类别团体和利益性团体。,信息经由意见领

  1.大众传播的控制种类有:消息来源的控制、传播机构部的控制、垄断控制、广告控制、政府控制、公众控制、自我控制。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理论

  西方最有影响的“控制分析”学说,最有影响力的是施拉姆与人合著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

  (3)人际传播:最早接受到大众媒介信息的这部分人被称为“意见领袖”袖传播开去被称为“二级传播”

  (4)个人差异:主要指个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

  A在生活中与他人格格不入,充满傲气的人不易听从别人的劝说。

  B有厌世、遁世思想者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

  C没有想象力,对各种信息茫然无知,难以理解的人受传播的影响较小。

  D有自卑情绪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服

  E性格外向的人比向的人容易被说服。

  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这四种理论是:(1)极权主义传播理论:文艺复兴和革命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代表是典型代表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反映了“观点公开的市场”和“自行调节的过程”的观念。代表:托马斯-杰弗逊。约翰-密尔。强调的是自由传播的权力,强调政府管制越少越好.要实现“自由的意见市场”,一要靠立法,二要靠市场经济。

  (3)社会责任理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核心容是;主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4)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3.真正制约大众传播的因素有:

  (1)来自政党政府的控制

  (2)受众对于传播行为的监督

  (3)传播容对于传播行为的制约

  (4)行业团体对于传播活动的制约

  (5)传播业者职业道德自律性对于传播的制约。

  4.西方国家控制大众传播的手段:

  (1)制定法律;

  (2)检查传播容;

  (3)政治与经济的软化、拉拢;

  (4)暴力干预;

  (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5.我国现行的政府控制措施的特点:

  第1,强调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

  第三,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

  6.我国政府在新闻传播业种常使用的控制方法:

  (1)直接控制

  (2)间接控制

  (3)发挥党的机关报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7.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西方国家,行业或团体组织已形成很大的势力,

  他们可以决定大众传播的容,甚至干涉传播活动限制传播容。而我国媒介所属的机构组织对媒介实行的控制,实际上是对媒介传播容的

  一处监督,控制的出发点是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是二者大的不同之处。

  8.受众的反馈形式:

  (1)直接通过来电、来函、来访表达对传播方式和传播容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

  (2)通过是否订阅报纸、是否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来现显示自己对传播的意见

  (3)传播机构通过受众调查手机受众的反应

  9.受众对于大众媒介的控制和影响方法有:

  一是抵制;二是评定等级;三是来电、来函;四是质询

  10.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性大众传播机构是高度社会化的机构,它要求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职业道德最主要地表现在遵守法纪、法规,执行国家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诚实、客观、公正、无私地传播大众需要的信息等方面。

  1.三代式;以勒纳、施拉姆、罗杰斯为代表的第1代式;认为大众媒介是“增值器”

  、“推动力”,对国家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罗杰斯等学者为代表的对第1代式的修正理论第二代式;强调“不依附”,认为媒介只能从属于国家发展政策体系,

  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中介因素,对媒介影响力的评估必须配合社会制度的因素,才能作持平的观察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标志的第三代式。

  2.罗杰斯把现代化定义为:个人从传统生活方式变成较为复杂、高度技术化、生活方式迅速变迁的过程。传播与个人现代化;传播与国家现代化;依附理论;国际新秩序理论。

  3.传播如何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

  A传播角色期待;:大众传播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健全的社会体制,多元化的言论环境,活跃的社会的面貌

  B传播观念的回顾与审视;

  C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效果分析;

  D发展性的传播。

  4.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展望利用大众传播来实现国家发展的几点启发:

  1、建立正常化的功能观;

  2、强化传播体系的发展功能;

  3、成立专门研究发展问题的机构;

  4、重视反馈;

  5、改善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6、创造喜闻乐见的形式;

  7、发展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辅助形式;

  8、重视传播研究。

  1.国际传播:以别国受众为传播对象的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称为国际传播。

  2.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

  (1)对外出版:报纸、杂志,图书

  (2)外电子传播:广播;电视(

  2种方式:输出电视纪录片;卫星转发节目);电影及计算机网络传播

  3、国际传播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了解传播对象

  (2)要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习惯和信仰

  (3)选择适当的媒介

  4.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表现为:

  (1)媒介分布不平等;

  (2)传播信息量和容上的不平等;

  (3)资源利用的不平等:无线电频率和卫星驻留轨道的使用不平等

  (4)其实质是西方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人民,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

  5.国际传播机构:

  分类:国际传播机构和私人经营机构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国际传播与媒介全球化按职能:第1种是最前沿的传媒,包括报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

  第二种:媒介所属的集团、公司

  第三种:通讯社

  6.通讯社是一种采访、搜集并向各种媒介提供文字新闻、新闻图片和新闻资料的传播机构。

  全世界共有174家通讯社,分为

  5个等级,A级的有8家:美国的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联的塔斯社,德国的德新社,意大利的安莎社,中国的新华社。B级21家,有日本的共同社,加拿大通讯社,中国的中新社等。

  7.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全称:美国联合通讯社。世界大的通讯社。总部:纽约。马克吐温描述其:时间只有2样东西的影响可以达到全世界任何角落,

  天空中的太阳和地球上的美联社。

  合众国际社:成立于1958年,美国第二大通讯社。由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其拥有一个全球性的双向通信网络,与1972年建立了一个电脑化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

  塔斯社:成立于

  1917年,前身为彼得格勒通讯社,1925年7月改称塔斯社,及联通讯社,

  为俄罗斯国家通讯社。总部:莫斯科。

  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为英国大的通讯社,由德国人保罗-路透创办,总部:伦敦。法新社:成立于

  1835年,由查理-哈瓦斯创办,故也成哈瓦斯通讯社。

  1944.9月更名为法新社,总部:巴黎。其实际是法国官方通讯社,在业务上分为

  3大部:新闻部、总务部、技术部。

  共同通讯社:成立于1945.11.前身是1936年的同盟通讯社,总部:东京。

  新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11月,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1改名为新华社,总部。

  8、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研究媒介帝国注意的先驱

  鲍依德-巴勒特:正式提出媒介帝国主义,形式有四种:

  1传播的工具形式

  2一整套的工业安排

  3理想现实的价值观

  4特殊的媒介容。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途径: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现代性的批判。

  9.媒介帝国主义的主要涵:媒介帝国主义最明显、最直接的形式是媒介文化产品的大量倾销,由少数发达国家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唱片、新闻、书包期刊流通世界各地。

  10.媒介帝国主义的四个重要假设:

  (1)文化产品输出国被假定具有侵略控制他国的意图。

  (2)西方的文化信息产品对本国的文化、规及价值观有负面影响。

  (3)输入国民族不会选择地洗手、调节和抗拒外来文化

  (4)当地政府没有能力抵抗文化入侵。

  11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1)走合作化道路;

  (2)传播手段走向高科技化;世界上最早用于传播电视节目的通信卫星是:

  1962.7.10美国电报公司发射的“电星一号”卫星。美国与欧洲的实况图像传输。1964‘同步通信卫星3号’,能向亚洲传输,开始了电视传播的新纪元。

  1984.1.23日本发射了世界上第1颗直接广播卫星“BS-2号“无需地面接收站和天线接收装置中继

  1980.4.1中国开始通过卫星收录和转播国际新闻

  1984.4.16中国发射的第1颗试验通信卫星定点成功。

  (3)国际传播媒介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从而稳定公众情绪,形成一种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的气氛,也有预警作用。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北京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北京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北京自考00658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押题资料

北京自考课程

北京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