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北京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北京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北京教育考试院www.bjeea.cn为准。自考学习中心

联系我们:  18102081730

距4月自考考试还有112

距10月自考成绩查询已经开始

所在位置:北京自考网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正文

北京自考00889经济学(二)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6-30 13:47:10   来源:北京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经济学(二)》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一、知识点汇总

  1、经济学:经济学的两个定义的最大共同之处是强调资源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机会成本: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以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3、(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因此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因而也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二者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前提。

  4、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假设:

  (1)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

  (2)完全信息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市场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5、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6、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的计划经济以及二者某种程度的混合经济是主要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自由市场经济被称为“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个极端。

  7、经济体制分为:计划经济体制、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没有政府干预;

  (2)经济活动完全由企业或个人自行决定;

  (3)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

  优点:(1)资源配置高效;(2)促进技术进步。

  缺点:(1)垄断;(2)收入分配两极分化;(3)生态污染;

  (4)无法提供公共产品;(5)盲目生产。

  计划经济的特点:

  (1)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

  (2)从三个层面对经济进行配置,

  包括: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各行业各企业间分配生产要素、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产出的分配。

  优点:可以克服市场失灵。

  缺点:(1)资源配置无效率;

  (2)政府机构庞大;

  (3)企业生产缺乏效率;

  (4)个人自由度降低;

  (5)出现短缺过剩的问题。

  混合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混合而成。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

  (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

  (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4)严重的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9、行业:是指为同一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是与市场这一概念紧密相联系的。

  10、划分厂商和市场类型的标准: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11、市场机制: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它是通过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场机制的特征是自由交换。

  12、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说明通过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达到最大的福利。

  13、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求规律: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

  ①消费者的偏好

  ②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③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

  ④消费者的收入

  ⑤收入的分配

  ⑥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影响商品需

  (1)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商品需求的?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②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越喜好一种商品,他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反之,需求则越小。

  ③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一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

  ④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一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购买互补品的数量就会越少,从而对原商品的需求就越小。

  ⑤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增加,他们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⑥收入的分配。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尽相同,收入的分配对商品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⑦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某商品的价格会上涨,那么对该商品目前的需求就会增加。

  14、需求量与价格之间之所以会遵循需求规律的原因是:

  (1)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

  (2)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15、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区分:

  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而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

  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

  ①生产成本,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1)投入品的价格的变动,

  2)生产技术的变化,

  3)企业组织的变化,

  4)政府政策的变化;

  ②替代产品的价格

  ③连代产品的价格

  ④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测的事件

  ⑤生产的目的

  ⑥对未来的价格的预期

  17、供给量与价格之间之所以会遵循供给规律的原因是:

  1)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

  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越有利可图。公司会从生产利润较低的产品转为生产利润较高的产品。

  3)在特定时间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入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就会增加。

  (注:在短期内,前两个决定因素起作用,第三个因素则在长期内影响供给。)

  18、供给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区分:

  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是供给量的变化,供给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

  19、市场均衡:市场的价格均衡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时候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和平衡状态。就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在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20、供求定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其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21、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22、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Ep=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变化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0

  价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1

  23、决定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多→大);

  ②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

  ③调整需求量所用的时间(长→大)

  24、需求的收入弹性:用来描述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收入弹性的因素:

  ①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

  ②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

  ③收入水平

  25、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

  (替代品或互补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关系:b是a替代品,交叉弹性为正数值,

  a和b是互补品,则交叉弹性为负数值。

  26、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

  ②市场运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③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要求。

  市场失灵的原因:

  ①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许多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提供或政府的管理和协调。

  ②垄断:垄断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依靠政府干预。

  ③外部影响: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都无“市场价格”,这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都需要政府出面寻求解决途径。

  ④非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损害正常的交易。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制止和约束欺诈行为。

  27、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

  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增进效率、促进平等、稳定经济三个方面。

  28、(1)最低价格:是政府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

  (2)最高价格:是政府制定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而产品出现短缺。

  29、厂商: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既销售产品的收益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π=总收入(总收益)TR-总成本TC

  厂商基本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三类:劳动、土地、资本。

  要素收入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①劳动。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如电工、秘书、医生、农民等所提供的劳务。

  ②土地。包括土地和所有土地上或土地下的自然资源。

  ③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并用以进一步生产的物品,

  即所有人造的投入,如机器、厂房、工具。(以上所说的资本不包括货币,而是生产中所要使用的物质资本)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价格机制:解决了微观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

  30、价格机制是经济学的核心。价格机制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弹性)

  31、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含义: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不可改变的。长期是指任这个时期内

  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

  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区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

  关键在于厂商的投入要素是否可以

  改变。经济学中的短期跟长期划分主要是考虑企业规模是否可以调整。

  31、生产函数: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是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2、短期的生产函数包括:

  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表示一定的投入说明生产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AP: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所增产的产量,叫边际产量。

  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生产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简称为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它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的增加某一种可变的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也就是边际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带来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的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增加的以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越来越小。

  ③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33、长期生产函数:

  ①等产量曲线:在一条等量曲线上,尽管要素投入组合不同,

  但产量却是一样的,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斜率必须值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

  特征: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条,每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越大(投入大—产量高)

  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一个投入组合只有一个量)

  3)向右下方倾斜(一种投入增加,另一种可以少些);

  4)凸向原点(一种投入对另一种投入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少,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②要素的边际代替律: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生产要素可以代替另外的一种生产要素量。

  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替代率定义为:

  MRS=-△K/△L

  ③规模收益: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通常需要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在其中最简单的情况是劳动和资本同比例增加,就是通过“复制”现有工厂来实现规模扩大,这种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被成为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有三种: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这三种形式。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

  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

  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④最优组合。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34、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

  包括两部分:①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成本。称为显性成本,因为涉及到厂商的直接的货币支出

  ②厂商使用自己资源包含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

  35、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

  ②不变成本FC:是厂商花费在不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③可变成本VC:是厂商化费在可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④平均成本AC:是厂商在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花费的成本;

  ⑤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花费的可变成本;

  ⑥平均不变成本AF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花费的不变成本;

  ⑦边际成本MC:是增加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36、长期边际成本:长期中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个单位产量的总成本,通常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会有一个相同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之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37、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的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个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

  38、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处于规模经济状态时,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们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当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时,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方;当生产既没有规模经济也没有规模不经济时: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并且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重合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后者的最低点。

  39、总收益TR: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总产量所得到的全部销售收入。

  平均收益AR:是厂商平均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效益。

  AR=P×Q

  AR=TR/Q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MR=ΔTR/ΔQ。

  40、价格不变的条件下:TR=MR=P*=AR,图形为:平衡于横轴,纵坐标等于P*

  41、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获得最大的利润。MR>MC每增加一个产品收益>成本,厂商增加产量。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收益下降,使得收益趋向成本,MR趋向MC;MR

  41、厂商:由消费者和生产(同一产品)的其他厂商构成。

  42、经济学中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的结构:

  (1)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不收任何阻碍和干预,价格是在竞争中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无论是买主还是卖主,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2)完全垄断市场:这种市场完全为一种卖家所独占,垄断者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定价。

  (3)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各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垄断权,但由于产品类似,从而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独特性制定和控制价格。

  (4)寡头垄断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同行业企业的数目不多,但每个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都在该行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产品的价格不是通过市场供求决定,而是通过各企业之间的妥协来决定。

  43、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①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②厂商进出行业完全自由

  ③所以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④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

  完全竞争厂商的格线、平均收益、边际收益、需求曲线四线合一,并且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

  P=AR=MR=SMC,短期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长期均衡条件P=AR=MR=LMC=LAC,长期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并且P=MinLAC。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缺点是:

  优点:(1)在完全竞争的均衡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这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2)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中,市场价格均衡于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不仅表明厂商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而且,消费者也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福利;

  (3)竞争迫使厂商提高效率;

  (4)由于在理论上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可以节约资源在广告上的投入。

  缺点:(1)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即使为了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愿意发展新技术,它们也可能不能负担必要的研究和开发;

  (2)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是无差异的,它对于消费者可能过于单调。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厂商;

  这个行业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每全个厂商生产特征相互区别的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MR=MC,长期均衡:MR=LMC及P=AR=LAC

  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具有哪些缺点?

  在均衡状态中垄断市场的价格要比完全竞争高。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在垄断市场中,均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2)在长期均衡状态中,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垄断厂商并没有以可能的最低成

  本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量也小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应该达到的产量;

  (3)垄断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被视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比较:

  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无超额利润,因此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市

  场。垄断竞争厂商不像完全竞争厂商那样是以可能的最低成本生产,它的价格较高,产量较小,生产能力有所剩余。但是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异使得消费者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

  与垄断比较:由于垄断竞争长期的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因此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还是具有反映成本信号的作用。由于不存在行业进入障碍,厂商不能在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竞争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的规模和可能性要小于垄断厂商。

  寡头市场有优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①寡头厂商可以利用超额利润的一部分从事研究和开发。比起垄断厂商,寡头厂商从事

  研究和开发的积极性更高。

  ②产品差异方面的非价格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选择。寡头市场之间的区别很大,不确

  定的因素也很多。

  寡头市场可分为两种类型:串谋和竞争寡头市场。

  串谋:公开的串谋和隐蔽的串谋或者说是默契。卡特尔是一种公开的串谋,价格领导则是一种隐蔽的串谋。

  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不仅涉及到价格,还涉及广告、研究和开发等方面。11

  44、机会成本:是由相同的生产资源用于其他行业的生产所能获得的平均收益。简单的讲

  就是:为了得到某项好处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好处。经济学使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生产成本。

  45、纳什均衡: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策略(定价)是最优的,并且也没有一个厂商愿意单

  独背离这个状态。

  46、利润最大化的困难:

  (1)厂商在核算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厂商可能并不清楚

  他们使用的生产资源在其他用途或行业中的收益,因此厂商也就无法准确的说出其现状是否

  为最好的选择;

  (2)更为重要的是,厂商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甚至不能大致估计他们的需求曲线,也就是

  不能得到其边际收益曲线MR;

  (3)时间因素,厂商应该在什么时间范围内获得最大利润;

  总之在实际的决策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厂商可能很难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

  47、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但是,代理人的行动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是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委托人需要"激励"代理人,给代理人某种好处让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

  2.激励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给予对方一定好处的承诺。激励发挥作用的机理是,如果代理人认

  为委托人的承诺是可信的,那么代理人在考虑这种承诺的条件下会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

  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将产生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3.股东可能不知道给代理人的激励水平是否恰当;

  4.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要鼓励经理努力工作,还要设法鼓励经理讲实话,

  讲信用;

  5.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取决于职位给他的权利,也就是义务关系。

  48、厂商的行为动机,是其他目标的最大化:长期的利润最大化。短期销售收益最大化。厂商规模的最大化。通过内部扩张和兼并来实现厂商规模的增长。

  49、兼并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横向兼并:是两个在同一行业,并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12

  ②纵向兼并:两个同一行业,但是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的兼并。

  ③混合兼并:不同行业两个厂商的兼并。

  企业进行兼并的原因包括:

  ①为了增长

  ②为了规模经济

  ③为了垄断权力

  ④为了市场价值

  ⑤为了减少不确定性

  50、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

  ①公共物品

  ②垄断

  ③外部影响

  ④非对称信息

  5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等。这些公共物品

  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严格意义上的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中的厂商生产的私人物品,如食品、衣服、小汽车等。

  这些物品的特点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52、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①反垄断

  ②发展资本市场

  ③企业改组

  53、流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存量: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如国民财富、外汇储备。

  54、漏出:1)净储蓄S;2)净税收T;3)进口支出M。W=S+T+M

  注入:1)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2)政府支出G;3)出口X。J=I+G+X

  55、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

  (1)当注入大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将会增加,从而增加家庭部门的收入,这既会使家庭增

  加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的储蓄,增加家庭交纳的税收,进口更

  多的国外产品和劳务,也即增加了漏出。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增到与注入相等为止。

  此时,国民收入不再变化,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2)当漏出大于注入时,国民收入将减少,从而减少家庭的收入。这既定使家庭减少对企

  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减少家庭的储蓄,减少家庭交纳的税收,减少进口,这

  些都使漏出减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减少到与注入相等为止。此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总之,只有当注入等于漏出是,国民收入循环流程才能处于均衡,并保持不变。

  56、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含义: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

  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总和;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中。

  57、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

  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

  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58、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2)收入法;(3)支出法

  生产法: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

  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收入法核算GDP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的间接税、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核算的GDP包括:消费、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即:GDP=C+I+G+(X-M)

  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值在理论上与收入法计算的GDP值相等。

  59、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GDP外还有:

  国民生产总值GNP: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资本折旧狭义国民收入NI:NI=工资+利息+租金+利润=NNP-(间接税+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

  60、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最常提到的一种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实际的GDP。名义的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的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的价格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来计算的。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的缺点:

  (1)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

  (2)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3)无法说明收入如何分配。

  61、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在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作用时,

  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与零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

  62、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供求不致时产生,如“技术性”、“学历、结构”、“性别”、“地区”等)。周期性失业(经济学家关注);季节性失业(如旅游业)。

  63、通货膨胀: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它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

  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πt=Pt/P0.

  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货膨胀等。

  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

  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64、菲利普斯曲线:当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当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65、通货膨胀的成本:

  ①菜单成本

  ②形成对收入的再分配

  ③不确定性增加

  ④使得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⑤对付通货膨胀的资源增加

  66、凯恩斯主义:需求制造供给。凯恩斯关于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就业:J>W→Y↑→W↑→J=W;J

  在经济箫条状态下,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增加总需求,

  他提出了两个政策手段:

  ①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支出G和税收T来调整总注入和总漏出的政策,

  并以此来调整总需求。当面临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增加支出G或减少税少。

  ②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就会下降,企业的投资就会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得太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政府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来减少总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减少货币供给量。

  67、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包括:

  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②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

  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货币需求函数(交易方程):MV=PYM是货币流通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价格总水平,Y是实际产出量。短期内→P和Y都变动长期内→P变、Y不变价格P随着货币供给量M的增加而提高,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货币数量论:认为一般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理决定的,货币数量越多,价格水平就越高,因

  此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的。交换方程为MV=PY其中,M是货币供给量,V是指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Y是实际GDP。

  69、简单国民收入的思想:没有货币因素,投资(I)=储蓄(S)。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必须使总需求=总供给,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C与投资支出I的总和即总支出Y=C+I;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是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总和即总收入,而社会的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的部分外其余构成储蓄S,即Y=C+S。即C+I

  =C+S所以I=S消费函数:C=a+bYC:消费;Y:收入C=a+bYa:收入等于0时的基本消费量(自主消费或基本消费);b: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其中b恰好是边际消费倾向

  MPC(0

  消费倾向:指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

  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考虑变动的收入中

  消费的变动额或是消费增量对是后如增量的比率。MPC=ΔC/ΔY,且MPC=b(0

  71、储蓄函数S=Y-C=-a+(1-b)Y

  平均储蓄倾向的公式为APS=S/Y,边际储蓄倾向公式为:MPS=△S/△Y,MPS=1-MPC

  边际储蓄倾向的数值0

  因而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7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与储蓄之和等于收入C+S=Y;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1,APC=APS=1;MPC+MPS=1

  73、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使一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和该投资品的预期收益相等的贴现率或

  折扣率,表示一项资本品或投资项目的收益每年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到达预期收益,可以表示预期利润率。如果利率低于预期利润率,投资被认为可行。资本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的

  增加而减少。举个例子:假定某企业,投资30000美元购买一台机器,这台机器的使用年限为3年,假定各期的预期收益是11000,12100,13310,(不考虑公司成本因素)

  ,r=10%(r是利率)。则

  R1=11000/(1+10%)=10000

  R2=12100/(1+10%)(1+10%)=10000

  R3=13310/(1+10%)(1+10%)(1+10%)=10000R1+R2+R3=30000(为供给价格)

  则这里的10%就是MEC(资本边际效率),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它也代表该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若以R1,R2,R3,…,Rn代表不同年份的预期收益,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c为资本边际效率,则有下面公式:资本边际效率计算公式

  R=R1/(1+r)+R2/(1+r)2+…+Rn/(1+r)n其中rc的数值取决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其他条件相同,供给价格条件越大,rc越小,预期收益越大,rc越大。

  74、投资函数I=e-drI:投资r:利息率。e:不随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投资为自主投资;-dr:是由利息率变动引发的投资为引致投资,负号表示投资与利息率按相反方向变动。

  利息率通过投资影响国民收入。

  75、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

  经济中的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是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经济的总支出等于消费加上注入,

  即AE=C+J,而总收入等于消费加上漏出,即Y=C+W因此经济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C+J=Y或J=W,即注入=漏出

  漏出W:1)净储蓄S2)净税收T3)进口支出M。即W=S+T+M

  注入J:1)投资I2)政府支出G3)出口X。即J=I+G+X

  假定经济中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此时注入=投资(J=I)、漏出=储蓄(W=S),在只存在两部门的条件下,总支出AE=C+I,总收入Y=C+W,由均衡条件总支出=总收入可得Y=C+I和I=S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支出=总收入在已知消费函数的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数值可以根据下面的方程求得:

  由C=a+bY和Y=C+I可得均衡国民收入为Y*=(a+I)/(1-b)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注入=漏出在已知储蓄函数的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数值可以根据下面的方程求得:由S=-a+(1-b)Y和I=S可得均衡国民收入为Y*=(a+I)/(1-b)

  76、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公式为:△Y=△I/(1-b)

  用k表示投资乘数则公式为:投资乘数k=1/(1-b)=1/(1-MPC)=1/MPS。

  Y1和Y2都是均衡国民收入、Yf为潜在国民收入(即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可以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

  若:Y1有效需求不足=>紧缩缺口(失业)Y2>Yf=>过度需求=>膨胀缺口(通货膨胀)

  原因:

  1、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人们大量生产,使得供过于求,所以厂商要减少生产,解

  雇一些工人,因此,经济将由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f向YE收缩,形成通货紧缩缺口。

  2、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

  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3、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4、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

  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为了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

  政府可以实行增加总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有:

  A、政府减税B、增加转移支付C、增加政府支出D、降低利率

  上述措施都可以增加总需求

  (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可以增加个人消费,政府支出本身就是总需求的一部分降低利率可以提高投资水平),使总需求曲线上移,从而弥合通货紧缩的缺口。消除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正好与之相反,即减少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下移。

  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差额,【即实际总支出小于充分就业(潜在)相对应的总支出,此时的缺口】(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

  例如,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2000亿美元,而此时社会总需求即总投

  资加上总消费为20000亿美元,这意味着留下了2000亿美元的通货紧缩缺口。根据乘数原理,它会导致收入更大幅度的下降。但稍增加投资,又可实现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缺口: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即实际总支出大于充分就业(潜在)相对应的总支出,此时的缺口】(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0000亿美元,而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即总投

  资加上总消费为22000亿美元,即意味着存在2000亿美元的通货膨胀缺口。这种差额或

  缺口会导致物价上涨。由于这一差额往往又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故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紧缩的缺口:充分就业的产出与充分就业对应的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差额被称为通货紧缩

  缺口。

  通货膨胀的缺口: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为通货膨胀缺口。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虽然膨胀缺口是紧缩缺口的反面,但它对就业和生产的影响与紧缩缺口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反。紧缩缺口可以造成生产和就业的进一步下降;但膨胀缺口决不可能使就业超过充分就业所限制的水平,因此,膨胀缺口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会使物价和就业都有所增加,而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就会导致纯粹的通货膨胀。这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所谓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一国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国民收入即潜在的国民收入。

  77、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

  ①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

  ②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③中央银行国家银行。

  78、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准备金、证券、贷款。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各类存款。

  79、准备金:原来是为了准备存款人提取存款而准备的款项,现在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商

  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手段:商业银行必须依法按一定比例把存款中的一部分留存起来,这部分款项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

  80、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银行的准备金制度:为了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在法律上一般硬性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这就是“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rd=准备金/存款总额。

  再贴现制度:由于中央银行是最终的贷款人,因而通常商业银行在需要现金时往往把未到期

  的票据到中央银行的贴现称为再贴现。

  81、货币有四种职能:

  交换媒介:即作为流通手段,这是货币最主要的职能;

  价值尺度:即作为记价单位或记账单位。

  储藏手段:即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

  延期支付:即用于未来支付的需要。

  82、货币的供给:

  狭义的货币量用M1表示,即M1=现金+活期存款;

  广义的货币量用M2、M3表示,即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或M3=M2+各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定期存单。名义货币量是无论货币购买力如何而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

  实际货币量则是指货币的购买力。公式为:m(实际货币量)=M(名义货币量)/P(价格指数)。

  83、货币创造乘数:如果假定原始存款来自于中央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

  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它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84、“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这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85、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要求。

  货币的需求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动机有三种:

  ①交易动机

  ②预防动机

  ③投机动机将交易

  动机和预防动机用L1表示,Y表示收入,则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为:L1=L1(Y)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出于随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生息机会而获利的目的所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r↑→有价证券↓→购买有价证券→投机需求↓。)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并且与利率的变动方向相反。L2=L2(r)。

  86、货币需求函数:在收入水平即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对货币的总需求为:

  L=L1(Y)+L2(r)=kY﹣hr试中L、L1、L2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

  当市场利率>均衡利率→m>L→购买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价格↑→利息↓;

  当市场利率<均衡利率→m

  当m不变时,L↑→r↑;L↓→r↓;当L不变时,m↑→r↓;m↓→r↑。

  87、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m↑→r↓→I↑→Y↑;m↓→r↑→I↓→Y↓。

  即货币供给(m)增加,利率(r)下降,投资(I)增加,国民收入(Y)按乘数相应地增加。

  是指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

  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1个目标,充分就业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

  (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按照凯恩斯的解释,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

  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

  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的时候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二、价格稳定

  三、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

  四、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而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五、价格指数是表示基于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

  示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六、经济增长

  七、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

  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来衡

  量)

  八、国际收支平衡: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应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定义:财政政策是指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而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目标的行为。

  扩张性: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

  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收缩性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减少总需求,

  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消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的水平。

  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总需求不足,所以政府应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扩大,消灭失业。(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获取信贷更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政府应该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便缩小总需求,消灭通货膨胀。(采用收缩性财政政策)

  货币供给量消减时,利息率会提高,获取信贷较困难,因此通货膨胀时期多采用收缩

  性货币政策不同之处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货币政策则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间接地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相同之处货币主义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

  都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比较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政府购买、举办公共工程与转移支付)和税收。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①个人所得税

  ②公司所得税

  ③失业救济金

  ④各种福利支出

  ⑤农产品维持价

  格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本身并不足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们只能缓和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是改变经济衰退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们只能抑制过分的高涨,

  缓和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

  中央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①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

  ②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借贷的利息率。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贴现率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与利息率

  ③变动法定准备率。银行创造货币的多少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即法定准备率越高时,银行能创造的货币越少;这样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与利息率。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最低限度,超过这

  一限度,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会降低利息率。

  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正因为这样,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是财政政策。

  供给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影响总供给的政策,货币主义等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流派都认为:总需求不足只是导致失业和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过度的总需求也只是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恶化的原因之一供给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借助于供给政策,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一、供给政策与失业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并非由于总需求不足,而是因为职业而或地域上缺乏流动性等问题所致。即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两种失业。劳动市场上的这种不完全性,是不能通过总需求政策来解决的,只能依靠供给政策。

  解决就业的供给政策有:

  ①通过使工人对工作职位作出更积极的反应而影响劳动供给

  ②促使雇主愿意接受或雇佣现有技能的工人,以突破他们对劳动就业的限制。

  ③减少工会等垄断组织对就业的制约

  二、供给政策与通货膨胀

  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所引起的,那么供给政策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具体措施包括:

  ①通过反垄断等手段减少工会和企业的垄断力量,鼓励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

  ②通过价格和收入政策限制人们增加工资或物价。

  三、③通过职业培训、投资优惠等措施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供

  四、供给政策与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与供给方面的经济学在政策选择上的重大差异: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倾向于假定经济中存在低于潜在国民收入的均衡,因而政策的重点是扩大

  总需求。供给方面的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潜在国民收入的分析,因此供给政策的目标是增加潜在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把凯恩斯模型中的潜在国民收入量向右移动)。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

  其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侧重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以市场竞争为取向的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措施:

  ①取消管制

  ②推进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

  ③削减政府官僚机构

  ④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

  ⑤建立更具伸缩性的市场(其中包括劳动市场)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这种以市场为取

  向的供给政策:

  ①降低政府支出

  ②减税

  ③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

  ④鼓励市场竞争

  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是指政府为了矫正市场的低效率而采取的增加总供给的干预政策

  其理论基础是后凯恩斯主义理论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政策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还是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它们与需求管理政策之间

  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项政策可以既是需求管理政策,又是供给政策。

  79、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可分为两部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是具有商品、劳务和转移支付的收支情况;资本项目主要是反映国家和私人投资即借贷活动,以及官方储备的变动。

  80、官方储备:又称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是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的黄金和

  外汇,通常被称为储备资产。任何经常性项目赤字,肯定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即:

  经常性项目赤字+净资本流入=0

  81、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经常项目盈余+净资本流入

  82、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组成:经常帐户(项目)、资本帐户(项目)、误差与遗漏以及储备资产增减额四大部分。

  83、本国储蓄、国内投资与资本输入或输出的关系Y-AE=S-Id=IfY: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AE:一个国家的总支出;S:储蓄;C:居民消费;Id:国内投资;If:向外国投资净值;X:进口;M:出口;G:政府支出;T:税收。

  在经济均衡状态时,一国的收入高于支出,这国向外国投资的净值为正数,或者国家资本输出超过外国资本输入,或者本国的官方储备增加。

  贸易盈余与资本流动的关系:Y-AE=X-MX-M=If当一国家有贸易顺差时,该国就是资本的

  输出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个国家就是资本的输入国。

  贸易保护的理论包括:

  ①保护幼稚工业论

  ②比较优势变动论

  ③增加政府收入

  ④民族自尊

  ⑤国家安全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或巨额盈余时,也会给国内经济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收支盈余

  会造成官方储备增加,从而引起本国货币供用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进一

  步,如果国际收支顺差是由于出口过多造成的,那么本国在这期间可供使用的生产资源就会

  减少,长期如此势必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反,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造成官方储备下降,

  势必使得国内经济萎缩就业不足。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需要进行调整时,政府可以实

  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在公开市场上出卖政府债券等。从政府的经济政策上调整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在公开市场上出卖政府债券。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的另一个选择是汇率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三个渠道影响国际收支:

  1)减少国民收入,使本国居民对进口产品的支出减少;

  2)国内生产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品价格下降,提高本国贸易生产部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

  争力;

  3)导致利息率上升,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和本国资金流出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政府通过汇

  率的贬值来改善。汇率下降有利于出口,上升有利于进口。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称PPP理论)是最有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变动的程度。购买力平价理论无非是以价定律,在一国价格水平而非个别价格上的应用盯住汇率制:把本国货币与本国主要贸易伙伴过的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着一种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同其他国货币的汇率的基本固定,其波动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汇率的短期决定的影响因素: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国际间的投资和投机汇率的长期决定的影响因素: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汇率贬值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贸易收支改善:汇率贬值可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84.其影响过程大体是:在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下降时,该国出口商品所

  得的外汇收入,按新汇率折算要比按原汇率获得更多的本国货币,出口商可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

  85.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6.汇率与进出口。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87.汇率与物价。汇率的变动影响进出口的同时也对物价产生影响。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

  来看,汇率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的上涨,其对物价总指数的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进口

  商品和原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汇率上升,则能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

  汇率与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流动主要以

  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有保证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不致出现大的波动。但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大。

  88.目前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部分外汇管制,对经常项目实行可兑换,对资本项

  目实行一定的管理。

  89.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时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

  治结构的变化,就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意味着贫困、失业、收入不均等问题的改善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①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基础

  ②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本动力

  ④经济发展综合性更强

  ⑤经济发展内涵更广泛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实际GDP,即按一国人口平均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使用人均实际GDP指标衡量发展优点:

  1)GDP的核算方法和规则已被广泛的接受,并且几乎所有国家都有GDP的统计数据;

  2)尽管并不是所有影响人类福利的因素都包括在GDP中,但GDP的持续增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均GDP的水平与诸如:死亡率、升学率、营养摄取量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其他指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缺陷:GDP核算范围的限制;GDP的忽视了收入分配的问题;那么GDP是基于市场价格得到的;最后,用GDP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涉及到的汇率,而汇率的变动还可能并不一定能反映一国的购买力情况。

  90.进口代替政策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出口,国

  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强调通过以国内的产品替代以前

  进口的产品来发展国内市场。

  缺陷:为了保护国内厂商而设立的贸易壁垒可能最终保护了那些缺乏效率的生产者。缺乏来自国外的竞争意味着对于革新和提高效率缺乏足够的激励。在贸易壁垒存在的条件下,

  利润使得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同时,也成为导致政府腐败的原因。

  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然后组织产

  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由于产品用于出口,因而对发展国家产品的需求,不会受

  到本国居民低收入的限制。另外,出口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于提高效率、促进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刺激作用。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要只是发挥出现有的比较优势,那么,它们就会专门生产那些廉价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者生产具有气候条件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这个国家永远不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另外,这样一种战略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具有出口能力的部门处于发达水平,而其它部门仍维持着不发达的状况。

  91.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形成:

  1)外部条件:外债的供给和增加;

  2)外部障碍:通货膨胀率下降、高利率、原材料价格下跌,出口开始出现衰退、流入债务国的外资回流;

  3)内部因素:政策失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不重视出口、贸易体制僵化,贸易自由受限、政策对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利,尤其是汇率政策。

  解决危机方法:一方面,减少国内支出以偿还那部分债务;另一方面,与债仅人重新谈判债务合同条款,以便将债务负担减至到一个合理水平。国内的紧缩与通过谈判削减债务,

  可能也是结束当前债务危机的措施。增加出口。

  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依据凯恩斯理论,下列关于利率与货币市场均衡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时,人们会买进有价证券

  B.利率上升会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C.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货币供给轴的直线

  D.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货币供给轴的直线

  2.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价格增加会引起(C)

  A.消费者总支出增加

  B.公司总收入增加

  C.消费者总支出降低

  D.公司总收入不变

  3.根据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是(B)

  A.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B.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C.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小

  D.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4.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A)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完全有弹性

  D.完全无弹性

  5.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意味着该商品(D)

  A.只有付出很高价格才能得到

  B.目前无法得到

  C.一年中只有在某些特定时期才能得到

  D.相对于需求而言供给有限

  6.生产过程中引入劳动分工的缺点是(C)

  A总体产出水平会下降

  B.公司可能使用更少的机器

  C.工人被解雇的风险加大

  D.减轻劳动力工作乏味情绪

  7.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是(D)

  A.价格下降

  B.生产成本降低

  C.替代品价格下降

  D.连带产品价格下降

  8.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由6变动到10,需求量由20变动到12,那么该商品在价格为

  6到10之间的需求弹性为(D)

  A.一5/3

  B.一3/5

  C.一2

  D.一1

  9.货币可以定义为(B)

  A.银行券

  B.在交易中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资产

  C.以黄金或外汇储备为基础的资产

  D.具有很大价值的实物商品

  10.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下面那一种情况将会发生(D)

  A.价格上升且销售量下降

  B.价格下降且销售量提高

  C.价格和销售量都提高

  D.价格和销售量都下降

  11.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条件是(D)

  A.储蓄=投资

  B.税收=政府支出

  C.进口=出口

  D.漏出=注人

  12.所有社会面临的额基本经济问题是(C)

  A.确保所有适龄人口都有工作

  B.确保政府收支必须平衡

  C.确保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获得最大可能产出

  D.确保国际收支平衡

  13.生产者之间存在串谋与下列哪种市场结构相联系(A)

  A.寡头市场

  B.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14.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代表(A)

  A.需求量的变化

  B.需求的变化

  C.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

  D.替代品的数量和价格发生变化

  15.如果政府就决定增加医疗支出,因此而导致交通运输支出减少,这是关于下列哪一项的

  例子(C)

  A.比较成本

  B.规模不经济

  C.机会成本

  D.过渡支出

  16.下列哪一项属于第三产业(D)

  A渔业

  B建筑业

  C.采矿业

  D.金融服务业

  17.下列哪一项是企业家获得的要素报酬(D)

  A.工资

  B.租金

  C.利息

  D.利润

  18.下列哪一种情形下存在负的要求交叉弹性(B)

  A.该商品为低档品

  B.两种商品是互补品

  C.该商品为出口品

  D.两种商品是替代品

  19.下列关于流量与存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存量是经济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

  B.存量来自流量

  C.存量归人流量

  D.存量构成流量

  20.下列属于货币政策措施的是(B)

  A.失业救济金

  B.再贴现率政策

  C.农产品维持价格

  D.个人所得税政策

  21.下列哪一项是对配额的最好描述(C)

  A.在销售过程中征收的税额

  B.在商品进入某一国家所征收的税额

  C.对进口商品数量的限额

  D.对出口商品数量的限额

  22.下列哪一项是平均成本的最好描述(C)

  A可变成品除以产量

  B.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C.总成本除以产量

  D.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原材料成本

  23.下列哪一种情况将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

  A.农业

  B.预算赤字

  C.经济增长

  D.预算平衡

  24.下列哪一项是对萨伊定律的最好描述(A)

  A.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B.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

  C.需求总是和共供给相等

  D.供给短缺将导致更大的需求

  25.某种商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3,平均固定成本为7,则厂商生产100单位产品的总成本

  是(D)

  A.10

  B.300

  C.307

  D.1000

  26.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B)

  A.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B.是同一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部分

  C.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

  D.以收人和就业分析为中心

  27.如果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是10%,它吸收了100美元的存款,那么它所创造的存款余额最大增加量为(C)

  A.100美元

  B.900美元

  C.1000美元

  D.10美元

  28.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最不可能见到的情况是(C)

  A.大企业做出关键性经济决策

  B.消费者主权得以体现

  C.国家决定资源配置

  D.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29.摩擦性失业是指(C)

  A.由衰退导致的失业

  B.由工会活动导致的失业

  C.由变换工作导致的失业

  D.特定行业长期衰退导致的失业

  30.行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该行业(B)

  A.长期平均成本不变

  B.存在外部规模不经济

  C.是成本递减行业

  31.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工人的实际工资是指(A)

  A.工人收入的购买力

  B.工人的货币收入

  C.工人每周的平均收入

  D.扣除税收后的工人所得

  二、多选题

  1.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的发展障碍有(ABDE)

  A.资本缺乏

  B.人口增长快

  C.人力资本供给过剩

  D.自然资源匮乏

  E.技术落后

  2.经济活动的目的(AC)

  A.增加福利

  B.增加消费

  C.增加财富

  D.增加产量

  E.更多的选择

  3.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长期中,经济均衡会自动导致充分就业,那些所谓的失业者

  都(ACE)

  A.处于变换工作的过程中

  B.是季节性失业

  C.是摩擦性失业

  D.是非自愿失业

  E.是自愿失业

  4.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BCE)

  A.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

  B.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

  C.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

  D.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

  E.消费与储蓄之和为收入

  5.厂商的类型有(BCDE)

  A.经济人

  B.家庭企业

  C.合伙企业

  D.私人有限责任公司

  E.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理解正确的有(ACDE)

  A.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当认为总需求过低时,应增加税收

  C.包括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当总需求过高,应消减开支

  E.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行事

  7.导致生产要素收入在世界各地存在巨大差异的因素有(CE)

  A.各国的国民收入不同

  B.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同

  C.要素具有不可流动性

  D.各国生活水平不同

  E.要素在各国的稀缺程度不同

  8.完全竞争条件下,等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线可以代表(BDE)

  A.总收益曲线

  B.平均收益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

  D.边际收益曲线

  E.厂商自己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判断分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货币升值是货币需求动机的仅有源泉。(×)

  改: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要求。货币需求的动机主要有

  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随着要素投人的增加,总产量不断减少。(×)

  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投人量,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每增加一单位的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值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

  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3.宏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假定不变的

  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考

  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选择的后果。

  4.完全竞争和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完全一样,都符合MR=MC。(×)35

  改:完全竞争和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都符合MR=MC,但并不完全一样。完全

  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是P=AR=MR=SMC;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

  条件就是MR=Mc。

  四、名词解释题

  1.法定准备率:为了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在法律上一般硬

  性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这就是法定准备率。

  2.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

  3.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国币兑换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固定,

  并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金融市场:时各种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和货币等进行甲乙的场所。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经常被简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或价差弹性,他表示一种商品的需

  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程度的概念。

  6.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收入太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

  7.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

  值。

  五、简答题

  1.简述规模收益极其三种形式;

  答:规模收益有三种形式: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递

  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

  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2.简述利润最大化的困难

  答:首先,厂商在核算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其次,厂商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甚至是不能大致估计他们的需求曲线,进而也不能得到其边际收益曲线。再次,还要考虑时间因素。总之,由于时间的不完全性,厂商可能很难进行利润最大化。

  3.简述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答:1).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

  2)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

  大,需求弹性越大。

  3)时间,即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4.简述政府如何满足因人们使用小汽车而造成的对道路的需要。

  答:1)、由政府增加对公共交通的建设。

  2)、政府对汽车在城市行驶进行管制。

  3)、政府改变市场信号。若道路的使用不再是免费的,从而道路使用者支付的私人成

  本同社会成本相当,就能够起到减少人们使用小汽车的需求。

  六、论述题

  1.论述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的弥合。

  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充分就业的产出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差额。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小于总需求,

  这时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就称为通货膨胀缺口。为了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政府可以实行增加总支出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来增加总需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可以实行减少总支出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转移支付、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利率来减少总需求。

  2、论述两种供给政策的理论基础及政策选择。

  答: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

  其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降低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力,鼓励市场竞争。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是指政府为了矫正市场的低效率而采取的增加总供给的干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后凯恩斯主义理论。

  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包括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供基础设施,为研究与开发和新技术提供资助或进行直接投资。

  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平移表明(D)

  A.经济效率下降

  B.收入平等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

  D.经济增长

  2.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型供给曲线,其供给价格弹性为(B)

  A.无限弹性

  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

  3.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B)

  A价格的变化

  B.实物的变化

  C.实物和价格的变化

  D.非实物、非价格的变化

  4.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变动的关系是(A)

  A.同方向

  B.没有关系

  C.反方向

  D.不能确定

  5.表示所有支付相同的要素组合曲线是(B)

  A.边际成本线

  B.等成本线

  C.平均成本线

  D.等产量线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可能导致(C)

  A.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价格下降

  C.排队、抢购

  D.产品过剩

  7.在权利义务关系中,义务一方被称为(B)

  A.委托人

  B.代理人

  C.激励

  D.利益最大化

  8.与货币政策同义的概念是(B)

  A.财政政策

  B.金融政策

  C.税收政策

  D.扩张性政策

  9.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D)

  A.马歇尔

  B.凯恩斯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10.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商品的当前需求会(A)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供给的因素有(BD)

  A.需求

  B.生产成木

  C.消费者的收人水平

  D.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消费者偏好

  2.国民收人的核算方法有(ACD)

  A.收入法

  B.边际成本法

  C.支出法

  D.生产法

  E.加总法

  3.可供选择的有关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有(ABC)

  A.出口初级产品

  B.出口加工

  C.进口替代

  D.研究与开发

  E.对行业进行重组

  三、名词解释题

  1.平均储蓄倾向

  表示平均每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2.萨伊定律

  指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北京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北京自考00277行政管理学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北京自考06088管理思想史知识点押题资料

北京自考课程

北京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