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北京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北京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北京教育考试院www.bjeea.cn为准。自考学习中心

联系我们:  18102081730

距4月自考考试还有142

距10月自考成绩查询还有10

所在位置:北京自考网 > 行政管理学-专科 > 正文

北京自考00292市政学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6-26 12:42:30   来源:北京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如有想要获取完整版押题资料

可咨询【点击了解

《市政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第1部分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1.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 (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必须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 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 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

  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公元 476 年罗马灭亡至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 20 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 20 世纪初开始。特征: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 (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一、市政的含义

  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事业单位, 指城市的事业单位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属于广义的市政,其内涵有:

  一,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政党组织,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 )

  二,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三,市政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经济,法律,行政,道德手段)

  四,市政客体或对象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城市道路,供水电气,绿化等)

  2、市政的沿革 A 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市政 ---近代市政 ----现代市政

  西欧大陆“城市自治”,是传统市政的发端。 1688 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1909 年,清政府制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管理组织的诞生。

  1921 年 2 月广州政府《广州市暂行条例》 ,广州成为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1个市。

  二、市政的特征

  1.公共性,市政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根本原则

  2.历史性。

  3.双重性,市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综合性,从内容看包括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对各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

  5.动态性,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6.系统性,市政是同多系统,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

  市政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是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是进行和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

  2.市政客体,研究市政主体对城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

  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市政手段 ----怎么管理的问题

  4.市政规律

  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A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B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C 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 D 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第二部分

  一,城市政党组织

  A 市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五年举行一次。

  B 市委员会,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由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C 市委常务委员会,主持市委日常工作的领导核心,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市委常务委员组成。在市委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

  D 市纪律枪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在城市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关。反腐2、市委根据少而精的原则,一般设置相应的工作部门,主要有:市委办公室(厅) ,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等。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核心) 、思想领导(前提和基础) ,组织领导(保证)三个方面。

  二、城市民主党派组织

  A 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统称。 中国目前有八个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合作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 在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各民主党派都设有市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由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作用:第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第二、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第四、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三、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城市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在共产党市委领导下和全国政协指导下,实现党派合作的形式,也是城市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

  1、在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各民主党派都设有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五年。市政协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市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

  A 召开会议(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

  B 提出提案

  C 视察

  D 专题调研

  E 反映社情民意

  F 促进祖国统一

  二、城市政权组织

  A 城市权力机关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

  B 城市行政机关是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 C 城市司法机关:

  第1是城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遵循的原则:

  1、独立审判原则 2、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3、公开审理原则 4、允许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第二是城市人民检察院, 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一方面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 另一方面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三、城市社会组织

  1、城市人民团体,是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群众团体。属于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

  2、城市自治组织,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般 根据居民居住状况, 按照便于居民自治, 一般在 100—700 户的范围内设立。 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3、城市公益性组织,是指为城市困难群体或特定群体提供自愿或无偿服务的城市社会民间组织。 分两类:

  A 是由政府发起成立的, 如市红十字会 (救灾,求助,普及摄生救护防病知识, 接受社会捐款捐物)、市慈善总会(筹划善款,赈灾救助,扶贫济困,公益援助, )

  B 是由民间发起成立的如志愿者组织,市基金会

  四、市上参政的方式,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影响城市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主要方式有:

  A 政治选举,指市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行使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

  B 政治协商,指市民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城市政治生活。

  C 政治结社,指市民可以参加城市社会团体,通过社会团体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D 政治表达,指市民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向决策者表达政治态度(公示和听证) 。

  E 政治接触,指市民通过与决策者接触,表达其政治观点和要求,影响政府决策。 (市长接待日)

  市民参政的条件: A 透明的市政决策 B 高素质的市民 C 多元的参政途径

  市民参政的意义: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第三部分

  市政体制概述: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2、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A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B 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C 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3、市政体制的作用:

  A 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B 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C 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 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一、基本特点:

  A 形式多样化

  B 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C 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D 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E 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二、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的市政体制。

  2、议会市长制,是城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议,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

  市政体制。

  3、市长议会制,是城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议,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

  市政体制。

  4、市委员会制,是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市的决议权和行政权。

  5、市经理制,是市议会聘任一位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

  业化管理。

  三、大都市的市政体制,其改革途径主要有:

  A 市政府下设市辖区政府 B 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 C 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

  中国的市政体制

  一、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1、直辖市,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建制,直辖市在城市行政区中的地位高、规模大。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 直辖市。

  2、副省级市,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方面,享有相当于省级的权限。共有 15个(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

  3、地级市,指行政级别介于省和县之间、行政地位与地区行署相当的地方行政建制。

  4、县级市,属于基本城市。

  根据人口规模,中国的建制市划分为四个级别:

  特大城市,是城市非农业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 50—100 万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 20—50 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 20 万以下的城市。

  二、中国市政府体制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其主要内容包括:

  A 城市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

  B 市政协是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在城市的组织实现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C 市人大选举组成城市的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它们对市人大负责,向其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D 市辖区,中共区委,县委,国家机构受中共市委、市级国家机构的领导

  E 各种社会团体向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机构表达利益。

  2、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A 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B 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样

  C 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D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E 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3、中国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A 起步阶段, 1978--1992,重点体现在“精简政府机构和建立市管县体制”

  B 拓展阶段, 1993—2002,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

  C 深化阶段, 2003 年以来,初步确立了城市基层管理体系。

  4、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A 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 B 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C 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D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 E 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5、中国市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 加快市政职能转型 B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C 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D 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 E 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第四部分

  一,概述: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A 广义的市政职能包括国家在该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事务,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体现为对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

  B 狭义的市政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2、特征: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多样性。

  二、市政职能的类型

  A 以各种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为标准,分为传统职能(治安、道路交通、卫生健康)和现代职能(城市规划、产业经济)

  B 根据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分为防御职能(消防,减灾救济、环境与资源保护)和建设职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

  C 根据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市政管理的实际情况,

  分为一般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和专门职能(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

  三、市政职能的意义:是城市政府管理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A 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的。

  B 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C 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D 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E 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四、市政职能的原则

  A 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B 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心

  C 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

  D 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

  一,发展演变:

  A 前工业化阶段:工业革命开始以前。城市规模小,功能单一,居住和活动分散。

  B 工业化阶段: 18 世纪后期至 1940 年代。社会经济的各种功能向大城市和城市中心区集中。

  C 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二,主要内容:

  1、规划职能,以土地规划和区域综合开发计划为主。

  2、交通运输职能,指对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3、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能, A 社会保障(年老、失业、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 公共福利(确保所有市民获得基本的生活物品和服务) 、C 社会救济(面向城市中的低收入者、 陷于贫困、生产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提供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相应的服务设施)

  4、文化教育职能,是为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丰富市民生活,对幼儿园、中小学、市立高等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政策指导,强化各种业余性、回归性的社会教育,对图书馆,历史文物的保护等公共服务。

  5、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职能,城市环境清洁,垃圾清除和处理,噪音,废气等城市公害的管制,环境规划与管理,自然资源的保护,科学技术的研发等。

  6、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包括维护城市社会治安,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保护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控制公众集合,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等。

  7、产业振兴职能,是为了振兴工商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业等产业,所进行的技术援助和产品奖励,以及为此建置完备的设施,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三,实现方式:是多途径、多元化的,但主要采用以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四、基本特征: A 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 B 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C 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D 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中国的市政职能

  一、主要内容:

  1、建设职能,城市政府建设、经营和管理基础设施的职能(城市基础设施可分为:能源,排水,交通,邮电通信,环保,防灾设施)

  2、社会职能,指城市政府在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亦称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保障职能可划分为资金经营职能、公共服务职能、行政管理职能、支持社会服务职能。 ) 户籍管理,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民政管理,侨务管理等

  3、科教文卫体职能,包括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4、公共财政职能,指城市政府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以强制性税收为主取得公共财政收入,支持城市政府行使各方面的职能。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支出管理,会计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基本特征: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4 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三、改革与发展:

  A 中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B 中国市政职能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其具体要求是:

  1、撤销部分职能 2、转移部分职能 3、增加部分职能 4、强化部分职能

  C 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

  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市政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支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市政职能过程

  一、市政决策:是指市政体系中的执政党、国家机构等市政主体以市政职能为核心,为维护城市社会经济秩序、推动城市发展而进行市政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

  1、市政决策的信息有三个基本来源:一是从各种书面材料和口头沟通所获得的信息; 二是亲自实地观察获取的信息;三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了解的信息。

  2、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包括两个环节:第1筛选信息,第二分析信息

  科学预测决策主要措施的可行性与决策客观结果的效益,是市政决策的关键阶段;

  市政决策预测的关键环节是对所涉及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多方案择优是市政决策的主要特征。

  二、市政执行是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执行法律、法规、上级的决定和本市的市政决策等,并监督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市民执行有关的法律和市政决策等,对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实施公共行政、提供公共服务等的职位行为。

  行政首长对下级的统一指挥,是市政执行重要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首长负责制是作为执行性质的组织所能采取的较适合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

  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工作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市政执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公务员的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遵纪守法素质、身体素质。

  三、市政控制是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领导层为了确保按时实现市政决策的目标, 对他们的下级以及城市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执行市政决策的行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偏差,针对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并对市政决策进行局部修改后予以的管理过程

  1、首长负责制所包含的领导控制(重点是调配资源) ,专门部门的专职控制(重点是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公务员的自我控制(重点是及时发现偏差) 。(公务员的自我控制是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的基础和关键)

  2、及时发现偏差是市政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管理学的控制理论控制一般有三种即前馈控制(亦称事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3、健全公务员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监控制度,是市政控制的一顼历史任务。有两个系列:

  一是属于首长负责制组成部分的监控制度,二是属于行政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的监控制度。

  城市国家机构受理公民对公务员职务行为投诉的组织体制有三级 ;

  一是设置在市政府工作部门内专职受理投诉的组织

  二是设置在市政府的专职受理投诉的组织,它受理对工作部门处理投诉决定不服的上诉

  三是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公民有权利向司法机关投诉

  任何一级受理投诉的组织对投诉查有实据,可依据权限对当事公务员进行处罚,包括降职,罚款,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等,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部分

  城市发展战略的含义:是关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规划,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措施和步骤的前瞻性部署。

  2、作用:

  A 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

  B 在认识自然环境, 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C 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D 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沪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E 城市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 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 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

  1、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是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二是科学地预测城市人人口规模;三是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四是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五是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六是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2、城市发展战略的类型 ;

  A 经济发展战略 B 社会发展战略 C 科技发展战略 D 文化发展战略 D 生态保护战略

  3、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程序,其周期需要 2-5 年,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1阶段是由中共市委和市政府组织起草城市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城市战略

  第三阶段是依法经过上级政府审批,取得上级政府的认可,在完成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程序后生效。

  4、实施(需要通过三方面的规划,计划来加以落实) :一是城市规划,二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是城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以及工作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一,沿革: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 90 年代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 21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地回答和解决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为:以科学 ’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把城市经济发展作为第1要义的战略,是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的对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2)、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①、实事求是 ②、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③、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④、长远目标与分期实施相结合 ⑤、法制化。

  三、中国大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的特点 ;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

  一、

  1、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农业发展是城市的初始动力,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推动和阻滞作用;世界人口剧增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有:

  A 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即城市人口占城市所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B 城市化的速度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若干年内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点

  C 城市化的质量指标,即反映市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分类指标体系。

  3、城市化的分类:

  A 以产业和人口的流向为标准,分为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性城市化

  B 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标准,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坚持的原则

  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

  1、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以各种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积极发展生产为主要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规划及调控作用相结合,在产业,居住,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过程。

  2、有三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即在全国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是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其基础是市县层面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是市县层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

  3、在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方面,第1涉及产业布局规划,第二涉及城镇体系规划,第三涉及交通体系规划,第四涉及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第五涉及商业,饮食业等生活服务业的布局规划,第六涉及教科文卫体公共事业布局规划。

  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产业一体化,其基本途径:一是在市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二是在郊区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用地面积较小、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三是逐步实现郊区农业现代化、包括实现农林牧副渔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更大程度就地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两个方面。

  第六部分

  1、城市规划管理概述:是指城市国家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布局安排的发展计划。

  2、城市规划的特性:政策性,综合性,权威性,地方性,科学性

  3、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控制作用和调节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A 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B 控制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C 调节着城市内部的各种关系。

  二、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

  1、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中国最早记载城市规划思想的是《周礼.考工记》 ;东周开始 —里坊制;宋朝 —街坊制。

  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1859 年,美国欧姆斯特在纽约曼哈顿区设计中央公园,用绿化带分割市区的新空间概念。

  英国埃比泽 .霍华德在《明天,和平改革之路》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1910 年,法国夏纳尔提出工业城规划,第1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区分开,出现了将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

  1922 年,英国昂温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理论

  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制定了第1个国际性的《城市规划大纲》 ,即雅典宪章。(居住,游憩,劳动,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3、现代规划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了增长极核理论

  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城市规划的内容

  一、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2、城市政府编制的主要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内容有:

  A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B 确定生态环境, 土地和水资源, 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理原则和措施。

  C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D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E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F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G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二、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年限内城市各项建设综合平衡,合理安排的规划,是关于城市各项建设的战略部署。 2、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有四个部分:

  A 城市总体纲要:主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

  B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任务是综合评价市域城镇发展水平,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等

  C 中心城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部分

  D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防灾工程,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其期限一般为 20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四、城市详细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出的具体安排的规划。可分两种:

  1、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城市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的规划。(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其成果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一、

  1、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 城乡统筹原则, 2 合理布局原则, 3 节约用地原则, 4 集约发展原则, 5 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2、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和程序:

  A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其程序是:

  一搜集和分析所需的资料,二编制纲要,三起草,四评议,五通过,六审批,七修改

  B 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其程序是:

  一调查研究城市详细规划的资料,二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三论证方案,四申报,五审批,

  二、城市规划的实施:

  1、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司是全国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之一)

  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A 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B 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C 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 D 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3、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与具体注意事项:

  A 原则: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三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B 注意:一,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二要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的历史文脉;三城市改造应当强调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五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

  第七部分

  一、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1、种类:

  A 能源设施(电力,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暖气)

  B 供、排水设施(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C 交通设施(航空,铁路,长途汽车,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停车场等)

  D 邮电通信设施(邮政,电报,市内、长途、移动电话,无线电寻呼,互联网,电视等)

  E 环保设施(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等)

  F 防灾设施(消防,防汛,抗震,防台风、风沙、地面沉降和防空等)

  2、作用: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

  1、生产性(决定了必须有偿使用城市基础设施) 2、公益性 3、承载性

  4、自然垄断性 5、超前性 6、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1、必须以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经济计划的关系。

  2、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依法监督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一是对管线铺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是道路桥梁施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1、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A 城市维护建设税 B 城镇土地使用税 C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D 其他税收(车船税,燃油税等) E 若干种费用(排污费,过桥费隧道费,住宅建设配套费)

  2、正确处理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适当维持基础设施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依靠科学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向社会集资,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必要时可以用银行贷款,如果项目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则可以利用外国政府或银行的贷款。

  5、允许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以公有资本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的必要补充。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

  1、综合机构:市政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协调机构:市政委员会,交通委员会

  3、专业机构:交通局,环境保护局,园林绿化管理局,市容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等

  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A 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B 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C 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D 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E 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体制的源泉。

  第八部分

  一、城市公共事业是以满足全体城市居民的共同需要为基本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关系全体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城市公共服务。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对城市公共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确保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其含义包括:

  A 所适应和满足的是城市居民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维护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B 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在性质上属于公共物品

  C 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单位,也允许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和单位进入城市公共事业领域,通过开展有序而适度的竞争,以增加城市公共服务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

  D 城市政府有必要对城市公共事业实行必要的管制。

  E 目标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F 主要涉及教科文卫体, 基础设施, 社会保障三个基本领域, 同时涉及第1,

  二,三产业的部分领域。

  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客观结果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有益的效果和利益,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所导致及所追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环境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三、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

  1、城市公共带来的规划管理:两类

  A 计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计划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主管部门

  B 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主管部门

  2、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理:是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

  3、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是城市政府的物价管理部门根据价格管理权限,对城市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监督实施的过程。

  4、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是城市政府税务部门执行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征收税款,作为政府为公共事业单位活动提供外部条件的补偿,并且作为经济手段调节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过程。

  城市教育和科技管理

  一、

  1、城市教育管理是城市政府在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各类教育进行必要的管制,指导和扶持,以促进城市教育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和市民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2、其基本构成是:

  A 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 义务教育制度 ---- 九年义务教育,即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强制性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

  C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职业培训

  D 教育考试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对考试对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定和评价

  E 学业证书和学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F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3、城市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育预测 ---教育决策 ---教育计划 ---教育组织 ----教育评价

  二、

  1、城市科技管理是指对与城市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或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其意义是:

  A 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B 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C 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2、基本内容有: A 确定城市科教发展规划 B 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

  C 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 D 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3、城市教育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城市教育的不同类型,性质和目标,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运行和管理模式: A 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B 多方投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C 社会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4、改革的主要途径:

  A 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B 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C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基地

  D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E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城市文化和体育管理

  一、

  1、城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 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

  2、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城市各种文化组织进行管制, 指导和扶持, 促进文化组织提供更多、 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

  A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为方向)

  B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

  D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油

  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二是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三是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二、

  1、城市体育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等进行管理,为国家的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人才,增强市民体质和管理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A 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的竞技体育

  B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C 积极扶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2、其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决策职能

  三、城市文化管理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层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其管理模式有:

  A 演艺娱乐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B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政府扶持模式

  C 新闻出版事业的产业运营模式

  D 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产业运营模式

  3、城市体育管理模式有:

  A 城市体育组织的俱乐部管理模式

  B 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管理模式

  C 体育竞赛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

  1、城市公共卫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生活卫生三个方面

  2、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是城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 对城市的医疗卫生, 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生产和销售、医疗保险等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防止传染病传播,降低严重危害市民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管理过程。

  3、意义:一促进经济增长,二体现基本人权,三维护社会稳定

  二、

  1、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类型: A 卫生行政机构 B 卫生业务机构(医院,药事机构等) C 政府协调性组织与群众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

  2、工作方针:面向广大城市居民,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三、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A 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管理 —社会和经济体制, 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 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评价与调整规划,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B 城市公共卫生的分类管理 ----医事管理,卫生防疫管理,药政管理,妇幼卫生管理。

  四、

  1、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A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1位

  B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公共卫生体制

  C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D 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2、其改革的任务是:

  A 全面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B 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C 加快建设城市医疗保障体系 D 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3、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 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B 建立高效规范的城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C 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D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卫生价格形成机制

  E 建立严格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监管体制

  F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G 建立实用共享的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H 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第九部分

  一、

  1、城市公共财政是城市政府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2、特点:公共性,非营利性,强制性,补偿性,公平性,法治性。

  3、其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4、其作用: A 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 B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C 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D 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公共收入是城市公共部门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1、按经济性质可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2、城市公共收入的原则有 ;

  A 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境遇相同的人相同税负)和纵向公平(境遇不同的人不同的税负)。具体分为受益原则(指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摊,要与社会成员从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相联系)和支付能力原则(是指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摊,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即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各人应承担的税负)

  B 效率原则,是指城市公共收入应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分为城市公共收入的经济效率原则和城市公共收入本身的效率原则。其要求税收做到:一充分且有弹性,二节约与便利,三中性与校正性。

  3、城市公共支出,是城市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A 按性质看,可分为公共消耗性支出(指城市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指城市政府把一部分以税收形式筹集到的公共收入,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

  B 按支出的功能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转移性支出等。

  4、按支出经济分类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5、支出时的要求:一要严格控制支出的范围,二要讲求效益,三应该使所有居民普遍而平等地受益,四要量入为出。

  三、城市政府采购是指城市各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中:

  A 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B 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C 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2、采购的原则:一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二公开透明原则, 三公平竞争原则,四公正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

  3、采购方式: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具体方式有:

  A 公开招标(主要方式) B 邀请招标(特殊性的供应商) C 竞争性谈判

  D 询价 E 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4、采购程序:注:在招标采购中,下列情形应予废标:一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二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三投标的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采购人不能支付的,四因重大变故,采购任务取消的。

  A 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的程序:

  成立谈判小组 ---制定谈判文件 ---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 ---谈判---确定盛产供应商。

  B 询价方式采购程序:成立询价小组 ---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 ---询价---确定成交供应商 (采购活动记录的内容:采购项目类别、名称;采购项目预算、资金构成和合同价格;采购方式,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载明原因;邀请和选择供应商的条件及原因;评标标准及确定中标人的原因;废标的原因;采用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相应记载。 )

  5、中国城市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于 2003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 进一步完善城市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城市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在:

  一是延伸管理环节,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通过集中采购,获得规模利益,四是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政策目标。

  6、改革和完善中国城市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的目标,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制度建设,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三是扩大城市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四是建立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

  城市市场管理

  城市市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国家赋予的职权范围

  内,对市场要素及其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其任务是:一是调查研究市政,提供市场管理信息,二是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三是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四是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五是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意义: A 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 B 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 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管理的内容有: A 对商品经营者及其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 B 对商品的监督管理 C 对市场交易场所的管理。

  4、原则: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依法管理市场,三管而是不死、活而不乱(活是核心) 四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三、市场结构管理: 是指城市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和竞争行为的管理。 禁止的垄断行为有:

  A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排除和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

  B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C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D 禁止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A 经营者不正当从事市场交易, 损害竞争对手 (如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等或者近似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

  B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C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等

  D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回扣)

  E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生产者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F 经营者采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盗窃,利诱,胁迫等)

  G 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H 经营者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I 经营者从事有奖销售的(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的)

  J 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K 投标者串通投票,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3、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的职权有:

  A 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

  B 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等

  C 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三、价格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价格管理的形式和权限两方面内容。

  1、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2、政府定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实行指导价和定价的商品和服务是:

  A 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

  B 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

  C 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D 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E 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3、遵循的规则:

  A 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B 制定价格,应当根据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实行合理的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和季节差价

  C 应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行业组织等有关方面的意见,有关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需的账簿,文件以及其他资料

  D 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从,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E 定价机关在形成制定价格的方案时, 应当载明现行价格和拟制定价格, 单位调价幅度, 理由等

  F 制定价格的方案经集体审议后, 认为需要制定价格的, 定价机关应当适时作出制定价格的决定

  G 政府指导价,定价实施后,定价机关应当对价格决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

  (中国的价格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组管理的原则)

  四,质量监督,是城市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其原则有:

  A 统一管理和分组分工管理相结合

  B 公正,科学

  C 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

  D 突出重点

  E 区别对待

  2、监督的基本形式有:

  A 抽查型,是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法组织有关省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对生产,销售的商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

  B 评价型,是指国家的质量监督机构对申请新产品生产证,产品生产许可证,优质产品和质量认证书与标志等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复查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C 仲裁型,是质量监督机构通过对有争议的产品进行仲裁检验和质量裁定,以公正判定,裁决有质量争议的产品,维护标准的严肃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城市土地管理

  1、一城市土地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其自然特性有:

  一是位置固定性,二是差异性(地质,地貌,水文) ,三是耐久性

  2、经济特性:是指人们在使用城市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

  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

  3、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A 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B 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C 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二城市土地管理机构: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司法局。

  2、管理措施:

  A 对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变更,责令其限期办理,使其不办理的,以非法转让或者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B 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C 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

  D 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E 对涉及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F 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3、管理的内容:

  A 城市土地的地籍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了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城市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城市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等主要内容的政府措施,亦称地籍工作。分为土地的调查,评价,登记,统计和地籍的收集、整理、保管等

  B 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是一项组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经济, 生态,技术,法权的综合措施。 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各类用地的具体规划和城市企业用地规划三部分,主要任务是摸清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分配城市土地,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C 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包括管理城市土地的征用,调拨工作,负责用地的审查,报批等)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三 传统土地管理的弊端:一是城市土地的产权模糊,二是城市土地浪费,三是城市土地配置不当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目标是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通过土地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同时增加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为城市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原则:坚持城市土地单一的社会主义国有制性质,坚持城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国家出让的只是土地使用权;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位,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对象实行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国家要通过立法和法律监督,管理和规范城市地产市场。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主要是通过征收税费的形式进行的,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税。

  四 城市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流通的场所。由三部分组成:

  A 一级市场,是国家凭借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把一定时期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或出让给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是城市土地保用权在国家与城市土地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纵向流动,具有垄断性质

  B 二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体表现为获得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或通过建设商品房间接地将土地调入市场流通

  C 三级市场,是横向流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的使用者通过房产的交易间接地使城市土地进入市场流通

  三级市场形成了城市土地的批发,零售,调剂三种互相联系的市场形态。其中一级市场是二级、三级市场的基础和前提,起着导向作用;二、三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的扩大,能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中国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的基本政策是垄断一级市场,搞活二、三级市场。

  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转让机制

  A 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通过竞争方式来实现城市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向城市土地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出让的高年限分别为:居住用地 70 年,工业用地 50 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 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 40 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 50 年。出让方式有三种:一是协议出让,二是招标出让,三是拍卖出让。

  B 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指城市土地使用者将城市土地使用权再进行有偿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其方式有:一出售或买卖,二交换或互易,三赠与。

  转让的条件是:一只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才能进行转让

  二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必须按照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对城市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后,城市土地使用权方可转让

  三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签订合同,并办理过户登记

  坚持的原则:一“认地不认人” ,二房,地产一致原则,三效益不可损原则。

  第十部分

  一、生态系统是指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纬度等构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A 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结构:时间和空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C 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平衡是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总是不断地进行的,但在一定时期和空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各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也保持相对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4、城市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其结构有:

  A 空间结构,是环境、资源、设施等的分布和组合

  B 社会结构,是人口,劳动力和智力等空间配置和组合

  C 经济结构,是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等空间配置和组合

  D 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A 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B 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C 具有非稳定性 D 具有脆弱性

  2、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取决的因素:

  A 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B 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C 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D 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E 劳动力数量一职业岗位的平衡 F 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G 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H 城乡物资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 。。。其标志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3、功能:一生产功能,二生活功能,三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可用城市的资源质量、人群健康和生态状况等尺度来衡量,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环境污染程度来衡量。其标准有两级:

  A 低级标准, 或称为安全环境标准, 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净化水平达到足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保证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基本上遏止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B 高级标准,或称为舒适环境标准,要求城市生态环境不仅达到较高的净化水平,实现良好的生态平衡,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美化水平,达到“美学上令人愉快,生理上有益于健康,经济、文化上有利于发展”的程度。

  2、类型: A 按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

  B 按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的标准,可分为物理环境质量标准,化学环境,生物环境

  C 按管理的层次或行政隶属关系,可分为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

  3、作用:A 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的)

  B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C 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D 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E 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4、制定的原则:以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为依据,以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各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之间应协调配套;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和其他国家标准。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一 问题:水体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 B 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C 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D 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其原则有:

  A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B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C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D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2、国家重点环保工程包括: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重要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三、管理机构:中国城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局及其下属的区、县环保机构,对本连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其职责有:

  A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起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B 组织编制全市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和环境功能区划

  C 组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

  D 监督管理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执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E 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环保预审,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管理以及竣工环保验收等环境管理制度;协助做好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F 监督管理全市自然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G 负责全市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

  H 管理全市环境监察工作,对“三同时“执行情况,排污单位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及制度情况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对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

  I 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开展重大环境保护课题攻关,归口管理全市环境保护引进工作

  J 组织协调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K 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排污费征收计划,污染治理资金和环保补助资金项目计划。

  2、为优化和强化城市管理,必须: A 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B 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C 加强城市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3、管理的基本制度有:环境质量标准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监测制度,排污管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赔偿制度,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共十二个。

  建设生态城市

  一,含义: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

  2、其基本内涵有:一从地域范围看,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的系统;二从涉及的领域看,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而且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三从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看,绿色能源成为生态城市的主要能源形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

  四从城市经济方面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五从城市社会方面来看,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

  3、特点:和谐性,可持续性,整体性,高效性,区域性。

  二、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的三个层次: (生态建设指标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

  A 生态县,基本条件:一制定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分布实施,二有独立的环保机构,三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全省名列前茅,五全县 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B 生态市,基本条件:一制定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分布实施,二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有独立的环保机构,三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全省名列前茅,五全市 80%的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考核并获命名。

  C 生态省,基本条件:一制定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分布实施,二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有独立的环保机构,三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国内前列或不断提高,五全省 80%的地方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三、建设的内容: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

  2、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综合性原则,区域整体性原则,集约化原则(将自然融入城市),有机集成原则,重点性原则

  3、推动建设的措施:合理的生态手段,以人为本,确定生态敏感地区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明确应开展生态恢复的自然和农业地区,倡导节能,保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物质的循环再生,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主的,并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体系,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为优化环境和恢复生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和再培训计划,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开展实践和示范活动。

  城市社会管理

  一、城市人口泛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既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来自其他城市或农村的暂住的流动人口。其呈现的基本趋势有:一是城市人口总量增长的趋势,二是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三是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四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趋势,五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的趋势。

  2、意义: A 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需要 B 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C 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 D 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二、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

  1、户籍管理:是指对城市常住人口或暂停人口进行户口登记和变动管理,以确定管理对象的城乡身份以及迁入、迁出的变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登记条例》于 1958 年 1 月 9 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正式在全国推行。其主要内容有:

  A 实行婴儿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B 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C 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D 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的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E 放开小城镇的户口管制

  2、居民身份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的规定,凡年满 16 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应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请领限居民身份证。其有效期限分为 16-25 周岁的 10年有效期; 26-45 周岁的 20 年有效期; 46 周岁的长期有效。

  3、人口普查:是在某一时点内对一个国家人口状况的普遍调查。其目的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文化构成、年龄构成、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及分布及人口迁移情况。中国决定今后逢“ 0”年进行人口普查。

  B 人口预测是根据城市人口的现状和特点对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预测两方面。

  4、流动人口管理:是指非城市常住人口而暂停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

  5、计划生育管理,是基本国策。

  城市社区管理

  一、城市社区是指聚集在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 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性。其构成要素有:

  A 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城市居民

  B 有特定的活动空间和生活居住地域

  C 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D 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及相对完善的社区组织

  E 在情感和心理上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来考察,城市市区可分为三类:

  A 法定社区,是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

  B 自然社区,是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社区(住宅小区)

  C 功能社区,是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的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 (大学,军营)

  3、意义:

  A 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B 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C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D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城市政府的指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特点是方便、快捷、周到。其内容是:

  A 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求助和福利服务

  B 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C 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2、社区卫生管理:是在城市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社区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而展开的各种服务活动。

  3、社区文化管理,是指居民群众在社区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4、社区环境管理,是社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相融合的综合体,是社区居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或改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5、社区治安管理,是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区安全的活动。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是指参与社区管理的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主要有:

  A 市民政局,负责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制定规划,办法并指导实施

  B 社区党组织,宣传贯彻党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等

  C 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 社区业主委员会,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等

  E 社区成员,指居住在社区的居民

  2、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一、城市社会保障,是指城市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城市居民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职能部门,依法对城市社会保障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城市社会保险管理、救助管理,福利管理等)

  其意义是: A 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B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C 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

  2、其参与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

  二、城市社会保险管理,是指城市社会保障职能部门依法对城市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1、养老保险管理,其类型有三种:投保资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统筹型。

  城市社会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二是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三是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四是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实施社会化发放。(中国城市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管理,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负责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有:一是确定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二是负责征缴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三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3、失业保险管理,是指国家对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有:一是确定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二是研究失业保险费的来源;三是按照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标准依法征缴失业保险费;四是负责发放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累计缴费时间决定, 满 1 年不足 5 年的,最长领取不超过 12 个月;满 5 年不足 10 的,最长不超过 18 个月; 10 年以上的最长不超过 24个月), 其特点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

  三、城市社会救济管理,是指城市民政部门依法向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及物质援助的行政管理活动;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其主要内容有:

  A 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管理, 是指城市民政部门对低于城市低生活标准的居民, 进行低生活保障救助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1、救济对象主要是“三无人员”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保障低生活,保障内容是维持基本生活的低要求,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和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以及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由政府作为实施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体,承担保障的主要责任;三是以全体城市居民为保障对象。

  管理的内容有:一是拟定本市居民低生活保障标准;二是组织实施城市居民必需的费用确定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筹集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四是按照法定程序确定申请对象是否陷入贫困,审批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生活保障待遇申请。

  B 城市医疗救助管理,是指城市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行政管理活动。

  其原则有:一是坚持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二是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其内容有:一是确定城市医疗救助范围;二是制定医疗救助标准;三是实行多种方式救助; 四是完善医疗求助服务内容;五是严格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四、城市社会福利管理,是指城市民政部门对居住在城市中因身体或精神有某种缺陷而生活不

  能自理、又无生活来源的特殊对象,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的行政管理活动。其方针是:对老人以养为主,妥善安排其生活;对健全儿童实行养、教并重;对残缺呆傻儿童实行养、治、教相结合;对精神病人实行养、治相结合,并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药物、文娱、劳动和教育的综合治疗。福利管理的具体内容有:

  A 老人社会福利管理,是对城镇孤寡老人的安置和照顾。其对象有两种:一是“三无”老人即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老人;二是离退休老人,主要是指有经济收入、居住地、无子女照顾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离退休老人。

  B 儿童社会福利管理,是兴办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教养,培育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独、弃儿和残疾孤儿。 儿童福利院

  C 精神病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精神病人的矫治和收养。

  D 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两方面的内容。康复包括心理、体疗康复、假肢与矫形器康复和职业康复四个方面。

  第十二部分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城市政府遵守和执行法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和政策消除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原因,并且及时治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实现保障生产、生活和城市安全目的的管理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有: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B 统一指挥的原则

  C 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D 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E 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二、类型: 1、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大的威胁,首要任务

  2、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安全威胁具有毁灭怀,可预防、季节性发生、重点单位和人群尤其需要落实防范、科学技术和设务有助于提高预防火灾效果等

  3、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管理,重在治本、控制治标,标本兼治。

  4、卫生防疫类公共安全管理,严格控制病毒和细菌传播,监视,及时发现、隔离、治疗

  5、基础设施的类公共安全管理,能源类、供排水类、交通类、邮政通信类、环境保护类、防灾类。经常检查、保养和维修,发生事故及时抢修,同时临时补救减少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6、环境污染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源污染、化工类、有毒有害气体等

  7、应对恐怖主义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威胁来源有三:一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所策划和实施的恐怖主义活动;二是国内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三是国外敌对势力策划和实施的恐怖主义活动。

  8、应对社会动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动乱矛头指向国家政治制度和现在政权的,应及时发现动乱事件于萌芽状态,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平息和解决,二是对已经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件,一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另一方面及时报告上级政府,取得上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坚决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的指示。

  二、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成因:

  A 随着人类向生产和生活的尝试和广度进军,城市公共安全的范围不断扩大

  B 自然环境的脆弱和社会环境的失调导致其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力弱化,成为诱发城市各类公共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C 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所发生的技术设备故障是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成因

  D 经济全球化导致受国外其他地区影响而诱发或加剧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增加

  E 由生产要素聚集程度所决定的城市紧密性和生产要素流动程度所决定的城市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关联性,成为处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紧迫性的基本原因

  2、作用:一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二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三维护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四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五保存碰上城市的文化遗产。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手段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由城市的国家机构领导,城市政府的专职部门发挥骨干作用,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各单位和每位市民发挥基础作用,围绕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和任务,依照法律各司其职,以职权分工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A 城市的中共市委是领导核心 B 城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在本部门职权范围内,既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领导者,又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

  C 城市所辖区县的中共党委执行中共市委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决定,就辖区内公共安全管理对中共市委负总责,区县国家机构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协助中共区县委,分别行使各自职能。

  D 城市的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履行各自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义务

  E 每位市民在本职工作岗位、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要懂得预防有关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知识,从自身做起,采取预防有关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行动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

  A 一般内容,即适用于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

  B 特殊内容,即仅适用于某一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

  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手段,是城市政府依法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开展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工作和活动的途径、方式或方法。

  A 法律手段 B 行政手段 C 信息手段 D 宣传手段 E 经济手段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一、含义:是城市政府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依法组织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紧急开展工作,保护生命和财产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分为:

  A 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是以城市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主体,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在预防和应对两个阶段,对一定类别的公共安全隐患和事件的情报进行全面搜集、甄别、分析和综合,为城市公共安全机制作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

  1、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情报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2、其作用是:一全面搜集一定类别的安全隐患和事件的情报;二形成对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客观、全面、系统的评价;三综合分析(关键环节)城市政府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科技力量和财务物力,抵御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方面的有得条件和不得条件。

  B 城市公共安全决策机制,是为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城市中共党委依法作出重大问题决策,由城市人大及常委会将其转化为权力机构的意志,并由城市政府及有关工作部门将其具体化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

  C 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是城市政府为了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对预防和应对的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政府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措施等,向城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发出通告,并依靠其贯彻落实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 通告的必要性有:一澄清和抵御有关公共安全事件的错误传闻;二有利于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严重威胁面前统一思想,众志成城,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三有利于市政府依靠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贯彻落实市政府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政策和措施。

  D 城市公共安全控制机制,是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中,城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执行有关的法律和措施,并对这种执行实行监督和控制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

  第十三部分

  市政绩效概述

  一、内涵: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包含的内容有:

  1、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经济,效率和效益三个方面

  2、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

  3、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表现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着不同的市政职能,其市政绩效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相同部门的市政绩效也会因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其管理过程也是动态的

  4、是对市政职能实现程度和结果的客观评价

  5、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特点:公共性,系统性,技术性,工具性,非人性化

  三、意义:

  A 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B 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C 与城市竞争力存在着互动关系

  市政绩效管理

  一、基本原则:

  A 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市政绩效管理的法定地位

  B 市政绩效管理应以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的基本前提

  C 建立和完善市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D 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

  E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市政绩效管理体系

  F 以电子政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2、工作程序:

  A 制定明确的市政绩效管理协议和市政绩效管理规划

  B 设置科学合理的市政绩效指标

  C 实施市政绩效评估

  D 推动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E 加强市政绩效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二、市政绩效评估的任务:

  A 验证目标指标,以确定市政管理活动处于何种状态

  B 确定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程度,为纠偏提供依据

  C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设。

  2、市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 应注意市政绩效评估维度的选择

  B 应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隶属度

  C 应强化相关性分析

  D 应关注各项指标的鉴别力大小

  3、方法:主观评估法,客观评估法,目标管理法。

  4、评估报告的内容有:一市政绩效评估的总体情况,包括绩效评估的目的、指标体系说明、过程等;二绩效评估的最终结论,描述各项指标的权重及得分值,结论可采用打分制或等级制;三对接受评估的市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优缺点并分析问题 ;四提出改进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市政绩效管理系统

  一、市政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是保证市政绩效管理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前提。其作用是:

  A 有利于绩效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洁化 B 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C 能够为绩效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D 有利于促进市政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

  2、任务:收集信息资料 ----信息处理 ----信息反馈和沟通 ----信息监测

  3、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方面:

  A 硬件,是指专门针对市政绩效管理配备的各种技术装备,如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等

  B 软件,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技术因素,三是人员因素。

  二、市政绩效管理的决策系统,是整个市政绩效管理体制的核心,负有组织、指挥和实施市政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责任。其任务是:

  A 确定市政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 B 选定满意的市政绩效管理方案

  C 负责市政绩效管理的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 D 监督市政绩效管理的进展情况

  2、构成: A 市政绩效管理的决策机构 B 市政绩效管理决策的专家咨询机构

  C 市政绩效管理决策的中介机构

  四、市政绩效管理的监督系统,对市政绩效管理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其任务是实施对绩效管理目标、过程、行为和结果的有效督促和纠偏。

  2、其工作目标是: 价值、效率、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时效性、流程、规范性

  3、构成: A 内部,实施的方式有三:信息监督,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

  B 外部,大众传媒介和社会中介组织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北京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北京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知识点押题资料

北京自考课程

北京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